1、春捂要把握“春捂指數”

在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是春捂最佳時機。許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因此,媽媽在冷空氣來臨的前一兩天就要適當給寶寶增添衣物了。當晝夜溫差大于8℃時就需要捂一捂了。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但是,在氣溫回升后不能立即脫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免疫力弱的小寶寶,最好捂14天以上,讓孩子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

2、春捂的重點部位

春捂的重點部位包括背部、腹部、足底。背部保持適當溫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機會。保持腹部溫暖對保護脾胃很重要。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也是對外界最敏感的地方。做到“三暖二涼”:

一、背暖

背部保持適度溫暖利于孩子體內陽氣生發,可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專家提醒,小兒感冒新媽媽尤不能忽視。如果連續出現發熱、頭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情況就要立即去醫院。因為這些表現與春季常見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等呼吸道傳染病的初期癥狀極其相似,極易混淆,不要亂用感冒藥,應由醫生檢查、確診后再進行治療。

二、肚暖

腹部保暖,最好給孩子戴個棉肚兜,既能維護孩子胃腸道的功能,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癥狀。此外,新媽媽應準備一些家庭腹瀉常用藥,注意不要隨便給孩子吃成人腹瀉藥,可以選擇兒童腹瀉貼劑。

三、腳暖

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又遠離心臟,血液循環較差。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雙腳受寒后,就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注意腳的保暖,孩子的小腳暖和了,才能保證一身溫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開春了,不要急于給孩子換單鞋,可以讓孩子多穿幾天棉鞋,避免足部受涼。

二涼是指頭部和心胸要涼。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的。如果頭部捂的過熱,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所以,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要保持頭涼,才能使孩子神清氣爽。心胸涼,是指給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過于厚重臃腫,以免胸部受壓,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

常言道,“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當此“春捂”之際,專家也提醒廣大家長,不要給小兒“捂”得太過。天暖,衣服當減則減,天涼,衣服當加則加。春捂要適度,避免捂熱綜合癥的發生。 “春捂秋凍”過敏寶寶不適宜

都說“春捂秋凍”,但這并不適用于過敏體質的兒童。近來天氣時冷時熱,如果兒童不注意添加衣服,容易受涼,引發呼吸道感染。 乍暖還寒孩子還是“捂”著點好

之所以出現這么多兒童感冒,是因為近期天氣時冷時熱,病菌處在活躍期,且變異較快,兒童是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容易患呼吸系統疾病。

寶寶春捂要“捂”到何時?

經歷了2~3個月穿棉衣的冬季,此時寶寶的身體對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現在由冬季轉入乍暖還寒的春天,外界氣溫變化幅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