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蛋白質攝入量的掌握與營養平衡
動物性蛋白如蛋類、牛奶、魚蝦、禽肉、畜肉等,都是優質蛋白,寶寶每天都需要攝入一些。大豆及豆制品、米面類、堅果等也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其中大豆尤為值得表揚,其蛋白質含量高達35%,同時富含鉀、鈣、鐵及B族維生素,被譽為“植物肉”。因此,應給寶寶增加一些豆制品的攝入。
蛋白質是維持機體內滲透壓平衡、體液平衡,以及免疫細胞和免疫蛋白的重要組成成分。這些免疫細胞和免疫蛋白包括白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抗體(免疫球蛋白)、補體、干擾素等,它們共同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如味覺、視覺和記憶。
此外,蛋白質也是構成膠原蛋白的關鍵成分,膠原蛋白占身體蛋白質的1/3,它生成結締組織,構成身體骨架,如骨骼、血管、韌帶等,決定了皮膚的彈性,保護大腦。在體內,膠原蛋白還能幫助降低膽固醇水平、提供熱能。
如果身體缺乏蛋白質,會在各個部位出現相應的癥狀。如頭部的頭發枯黃、斷裂、沒有光澤、缺乏彈性,甚至會導致脫發和記憶力減退;口腔會出現苞疹;皮膚上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減少,出現皺紋;骨頭上會出現骨質疏松和關節疼痛;血液中的血色素會因缺乏蛋白質而貧血,甚至可能患白細胞低下癥;腎上腺的原材料是蛋白質,缺乏蛋白質會導致腎虛,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可以補腎;胰島素的原材料也是蛋白質,蛋白質不足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營養不良;甲狀腺素的原材料同樣是蛋白質,缺乏蛋白質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蛋白質是內分泌的物質基礎,缺乏蛋白質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肝臟在選擇蛋白質時非常嚴格,只儲存完全的蛋白質,缺乏蛋白質會導致肝臟負擔增加,同時,大豆蛋白刺激肝臟除去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胃中的分解食物的酶也是蛋白質,缺乏蛋白質會導致胃及韌帶松弛,某些器官的位置會改變,例如胃下垂、腸子在骨盆里套疊、子宮或膀胱傾斜及其他內臟移位等;蛋白質能使受傷的肌肉痊愈,還能幫助身體的全部細胞結合起來;心臟病患者如果飲食中嚴重缺乏蛋白質,就會頻繁發作心臟病;長期攝入大豆蛋白可以替代傳統的防治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藥物;肥胖者蛋白質攝入的比例減少,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可以減肥,同時,蛋白質還能消除水腫。
在攝入蛋白質時,需要注意適量,過多的蛋白質會增加腎臟和肝臟的負擔,引起消化不良等問題。同時,還需要注意蛋白質的消化率,大豆蛋白質的消化率只有60%~65%,制成豆腐及各種豆制品后,消化率可提高到92%~96%。比如,每日喝200毫升豆漿,就可以得到8.8克消化率很高的蛋白質。
在給寶寶添加食物時,需要考慮他們的消化系統、腎功能等,對于一些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蝦、蟹、貝殼類海鮮等,需要等到寶寶1歲后再添加,并嚴格觀察過敏癥狀。同時,父母也需要保證寶寶的膳食平衡,除
上一篇:
金志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