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智商(EQ)在人生的道路上,對于幸??鞓泛统晒εc否,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它包括九個重要特性,如信心、善心、使命感、自控能力、自覺性、與人相處、開朗、誠信、競爭能力等。這些特性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并將成為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的一切基礎。在家庭教育中,情商智商的培養可以說是首要任務,許多父母對此感到困惑。

例如,母親在餐廳用餐時,五歲的寶寶經常把自己的輪盤晃來晃去,把小河蝦轉到自己面前,她認為這是一種“強盜邏輯”。在寶寶內心滋生起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然而,這種行為是正常的,并且也反映了孩子的社會性在發展。

“我的”、“我想”、“我很喜歡”,這些詞語意味著孩子單獨自身的發展。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物品無法得到滿足,就很難發展出“共享”。父母不應該把這種行為(在2~6歲)看作是一種“問題”,而應該看作是一種發展。解決的關鍵在于“滿足界限”。

以吃龍蝦為例,蝦美味可口且營養豐富,我們鼓勵孩子吃,所以在家經常做這道家常菜,份量充足,以滿足孩子的需求。這讓寶寶感到:我是得到滿足的,我的龍蝦必須是得到保護的,是安全的。這是一個基礎,只有這個基礎得到滿足,就餐禮儀和輪流等待才可能生效。接下來,就需要傳遞給孩子“界限”的定義,即在家里你可以得到滿足,但在外面,你需要遵循就餐禮儀,這是界限。

其次,對于是否需要勸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交給他人,我們認為不能奢求。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有處理的支配權,重視物權法,實際上是維護孩子的信心和自覺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注重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感到安全,才能發展出“共享”。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感覺自己的領土會受到侵犯,他怎么可能有包容和平靜的心態?

出于禮儀知識,父母可以從孩子的物品中選擇一兩件來共享(特別喜歡的要交出來),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父母觀察所有孩子共享或愿意等待的良好行為,并對這些行為表示贊揚。這樣,孩子會感覺這些良好行為是自發性的,這就從“假自私自利”順利地銜接到良好的社交表現。

總的來說,這個環節的銜接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強迫孩子,無論是以霸權主義(指責責罵)還是感情冷淡(不開心、不理睬),都會阻礙其信心和自覺性的發展。幼時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未來可能會發展出真正的自私和人際交往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