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頭三年,就像是剝了一層皮,媽媽的擔憂層出不窮,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每一樣都是不小的考驗,但凡遇到一點小“異?!倍紩屪龈改傅幕帕耸帜_。其實,早期做好了高質量的陪伴,掌握了孩子的成長發育規律,就完全不用這樣“愁斷腸”。家長千萬要警惕!有些早教誤區容易把孩子越交越笨。

早期育兒時,很多父母都可能走入這3個誤區:

誤區一: 孩子不吃飯連哄帶喂,全家上陣 讓孩子自己吃飯,總弄得到處都是飯粒,一團亂;我家娃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每天喂飯,不僅要緊追著,還得威逼利誘,簡直是“持久戰”,太磨練大人意志了;吃兩口就被別的東西吸引了注意力,必須看著電視才肯吃;專家說要快點收碗立規矩,過了兩天又不行了......大多數媽媽,都為孩子吃飯的問題焦慮不已。

小貼士 關于吃飯這件事,媽媽首先要尊重孩子,要相信孩子能吃好飯,杜絕急躁喂飯或者強行喂飯;其次,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進餐環境,不要全家只盯著孩子一人進餐,收起玩具和零食,讓孩子能專注吃飯。另外,孩子吃不好飯,還可能和手的精細動作有關,拿筷子和勺子不熟練,久而久之還會影響自信心。我們可以多帶孩子玩些游戲來鍛煉手指精細運動和手眼協調性,比如剝雞蛋、擰瓶蓋、往小紙筒里塞小絨球,用勺子舀豆豆等等,這些游戲也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誤區二: “貴人語遲”影響智商 有些孩子兩歲了還是不愛開口說話,老人都會拿“貴人語遲”來寬心,可是看著別人家娃會背古詩念童謠,自己家的還只能偶爾蹦三四個詞,怎么能不著急? “貴人語遲”不是病,可是如果不重視,可能真的會錯過孩子的語言啟蒙黃金期。

小貼士 一般來說,1歲左右是語言起步期,2歲左右是爆發期。孩子的語言學習需要“密集轟炸”,有些家庭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平時帶出去玩一會兒,回來就睡覺,念繪本聽廣播的時間非常少,缺乏學習語言的環境,孩子當然不知道怎么開口了。高質量詞匯溝通+親子互動,對語言發展水平至關重要,情景對話加親子游戲,都是幫助孩子的好方法。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適當引導孩子,教孩子主動開口說話,即便剛開始她聽不懂也沒關系,最主要的是作為父母,我們要有耐心: “你要找什么呢?”“水杯?!?“哦,你要找的是水杯,對嗎?” “對?!?“你要藍色的水杯,還是黃色的?” “藍色的水杯?!?“好,那媽媽把藍色水杯拿給你?!?“今天在姥姥家吃包子了嗎?”“沒有?!?“吃肉了嗎?”“吃了!” “是肉丸子嗎?”“不是,是肉絲?!?“喲,吃的肉絲啊,卡牙齒沒?” “卡了,但是我自己把它弄出來了?!?“太厲害了!”“我上次吃肉也這樣的……”

誤區三: 總想幫孩子交朋友,建立社交 很多父母給孩子上昂貴的早教班,目的是想讓孩子多和同齡人接觸,學會社交。甚至有的媽媽看到自己家的孩子總是一個人玩,就會憂心他不合群,嚴重的還要懷疑是不是患了孤獨癥。

是不是只有交朋友才是社交呢? 父母要為孩子“包辦”社交嗎?

小貼士 “不會社交”,可能只是天生慢熱內向,內外向沒有好壞之分,內向孩子的優勢有:愛思考、觀察力強、有藝術潛能、遵守規則等等。作為父母,我們千萬不要催促,讓孩子自己適應節奏。另外,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互動來給他的社交做好開頭,抓住孩子社交意識的萌芽期。

首先要先觀察孩子對什么場景什么人會“膽怯”,以幫忙預測行為及解決問題;其次要教會孩子基本的社交語言,并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接著可以為他創造一些社交活動,比如帶他和小區里的同齡人玩耍,這比去上各種班更容易交到固定的朋友。

以上就是家長千萬要警惕!有些早教誤區容易把孩子越交越笨,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