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體溫身高變化可能會讓家長感到困擾。孩子發燒是讓家長非常擔憂的事情,許多疾病都能引起小兒發熱。發熱是機體抵抗疾病的防御機能,小兒的正常體溫存在個體差異,特別是新生兒及嬰幼兒,因體溫中樞發育尚不完善,極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對于發熱的孩子,家長們在家庭護理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小編為大家分享寶寶發熱應該做,讓我們一起來看寶寶發燒后應該怎么做吧。

正常小兒的體溫在36℃~37℃之間,早晨2~6點稍低,下午5~7點稍高。當體溫在低于38℃時,稱為低熱,38℃~38.9℃為中度發熱,39℃~41℃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連續發熱超過兩周為長期發熱。

小兒常見發熱的疾病包括:感冒、耳鼻喉發炎、幼兒急疹,打預防針,尿道感染,胃腸炎合并脫水,穿太多環境溫度高,等,較少原因有腦炎、腦膜炎,川崎病等。環境溫度過高所致發熱的護理方法由于寶寶體溫調節功能不健全,不能維持產熱和散熱的平衡而發熱。如果寶寶發熱是由于環境造成的,只需調整環境溫度即可。

寶寶體溫過高該如何護理?發燒的護理方法有哪些?

寶寶體溫過高如何護理寶寶由于大汗、進奶少等因素導致體液平衡失調而發生脫水,隨之出現體溫升高。這種情況,寶寶的體溫一般能達到38℃—40℃不等,但其他情況都較好,精神反應也很正常。這時,只要給寶寶喂水或補液后,體溫就會迅速下降,發熱很少超過一天以上。這種發熱發生時,新媽媽只需給寶寶補充足夠的液體即可,不需采取其他特殊處理。但如果寶寶的狀況不佳,不能進食,脫水情況加劇,應及時就醫。

感染性疾病所致發熱的護理辦法產前發生的感染(不潔的陰道環境、胎膜早破、第二產程延長)及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感染,一般會導致寶寶在產后1—2天開始發熱。產后感染一般發生在產后1周左右,常因寶寶呼吸道感染、敗血癥、膿腫、皮膚膿皰等引起,并有發熱癥狀。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發熱最主要的治療辦法是找出發熱原因,然后對癥治療。在家中給寶寶進行護理時,可用溫水擦浴,降溫效果較好。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退熱藥。

物理降溫是一種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的、安全有效的降溫措施。可用于高熱或有高熱驚厥史患兒的早期家庭護理。方法有以下幾種:頭部冷敷或枕冰袋,將冷毛巾敷于頭部,待毛巾變暖后換。枕冰袋方法:將冰袋置于額頭上或枕于腦后。如沒有冰袋可將冰塊放入暖水袋或塑料袋中,如果情況緊急或沒條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冰袋與皮膚之間用毛巾或手絹隔開,以免患兒不舒服或局部組織凍傷。胸部及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心率減慢或腹瀉。

溫水浴:將門窗關好,不可有對流風或直吹的風,室溫在24℃~26℃之間。水溫應比體溫低1℃,水量以沒至軀干為宜。托起患兒頭肩部,身體臥于盆中,時間以5—10分鐘為宜。注意:水溫不可過冷過熱,浴中需加水時應在遠離患兒處攪動,病情重或精神、面色、呼吸情況不佳時禁用溫水浴,浴中出現異常情況時應停止。

毛巾濕敷:30~37℃左右溫水沾濕大毛巾裹住患兒身體,只露出面部及足,持續10分鐘左右。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

酒精浴:30%左右酒精,用方紗沾濕后,按全身方向如下:上肢:腋下一側→上臂外側→手臂:側胸→腋下→上臂內側→手心:下肢:一側髖部→大腿外側→腳背:腹股溝→大腿內側→腘窩→腳跟;注意:(1)胸腹部不擦以免引起心率減慢或腹瀉;(2)新生兒不做酒精擦浴。

寶寶發燒后的護理怎么做寶寶發完燒后身體也還沒完全康復,所以媽媽這段時間要好好照料寶寶身體和給寶寶補充營養。給寶寶繼續吃生命陽光的牛初乳(發燒期間不能吃,因為本身孩子體溫高水分就不足),繼續增強寶寶的免疫力。同時,要記住給寶寶加減衣服要配合發燒的過程。當設定溫度提高、體溫開始上升時,孩子會覺得冷,此時應添加長袖透氣的薄衫,同時可以給予退燒藥。服藥半小時之后,藥效開始發揮,設定溫度被調低了,身體開始散熱反應,孩子會冒汗感覺熱,此時就應減少衣物,或者采用溫水拭浴幫助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