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有一位媽媽發視頻稱,自家孩子拿到的小學生寒假作業,要求填寫家庭收支,例如爸爸媽媽的工資、日常消耗品、房屋房貸等。她頗感疑惑。

  視頻里,家長提出質疑“寒假作業要求填寫家庭收入、房屋還貸、汽車支出等私密信息,這到底是作業還是家庭背景的調查?我對這種作業布置的意義很迷惑。”實際上,通過視頻可以看到,這項寒假作業布置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學生對家庭有更多的關懷和理解。

  然而,即便初心是好的,學校和老師在布置作業時,也應考慮是否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應該集中在扎實基礎知識、培養興趣和學習習慣上。家庭收支情況作為小學生的寒假作業并非必要,這樣的任務可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產生負面影響,給家長和學生帶來多余的心理負擔。

  學校也無權借寒假作業的名義來收集學生家庭支出的情況。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二條指出,應當采集學生基本信息、家庭住址及家長姓名、聯系方式等必要信息,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家庭隱私是需要受到尊重和保護的,學校在傳遞關愛的同時,也應當避免給家庭帶來不適。

  關于寒假作業的設計,我們需要理性看待,避免過度解讀其意圖。一些網友以“你爸爸是干啥的,我爸是公安局的,來你坐前面,你爸爸是干啥的,我爸是種地的,你去坐最后一排去。”為例,認為學校是故意收集信息,來根據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來“因財施教”,區別對待學生。然而這只是一種聯想,不能過度解讀,沒有證據的去妖魔化學校和老師。

  學校在設計作業的初心是善意的,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對家庭的關懷。然而在設計作業時,需要謹慎把握隱私和個人信息的邊界,確保作業的內容既能夠引導學生的正面情感,又不能過分涉及學生家庭的私人事務,逾越個人隱私的底線,引發安全隱患。

  在保障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學校可以考慮替代性的任務,通過合理而關懷的作業設計,滿足學科教育的需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對家庭的關懷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