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新生命來到家里時,新爸新媽會感到手忙腳亂,因為寶寶哭鬧、粘人、亂撕東西等問題會接踵而至。在早教過程中,爸媽必須了解寶寶的行為含義,才能給寶寶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笑是孩子活潑、健康的表現,但科學家發現,笑的更深層意義是與智力發育的關系。愛笑的孩子通常比一般孩子更聰明,他們的對外界事物的發笑年齡比一般孩子更早,次數也更多。因此,早期開發兒童智力的一種新方法是讓孩子多笑。

寶寶的發育進程一般生后2-3個月就會在父母逗引下發出微笑,稱為天真快樂反應。這是嬰兒與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心理發育上是一次飛躍,對大腦發育是一種促進,被譽為“一縷智慧的陽光”。年輕的父母應及時抓住這“一縷曙光”,作為早期智力開發的一種契機與方式。具體做法是,多向寶寶微笑,或給以新奇的玩具、畫片等激發其“天真快樂反應”,讓寶寶早笑、多笑、長大后智商會更高。

然而,有些嬰兒笑得少,每小時僅笑1-2次,小臉嚴肅,表情呆板,這是體內缺鐵所造成的。如果能在1個星期內連續補鐵,則嚴肅表情可逐漸消失,代之以愉快的神情。因此,寶寶的笑臉還是了解其營養狀態的“熒光屏”。

哭是嬰兒說話之前與父母或周圍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同樣有益于智力發育。啼哭動作可使寶寶的肺活量擴大,并促進肺部組織發育,對發音器官——聲帶也是一種鍛煉。同時,啼哭時手舞足蹈,無異于做體操,有利于肌肉關節運動。另外,啼哭少不了流眼淚,而淚水能沖洗眼眶的鹽、糖、蛋白質以及其它需要排泄的廢物,保持眼球處于干凈的環境中,所含的殺菌物質還有預防眼病的作用。

孩子愛打人其實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幼兒期“打人”的習慣會影響孩子一生!六個月的嬰兒已經會假哭欺騙父母。

寶寶表達壓抑情緒的七種行為表現:1. 假哭欺騙父母;2. 咬或咬自己;3. 咬或咬別人;4. 咬或撕扯自己的衣服;5. 咬或撕扯布娃娃或玩具;6. 咬或撕扯自己的手;7. 咬或撕扯自己的腳。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如果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擾著他。父母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