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眼中,以前學校是神圣的知識殿堂、教師是神圣的職業,大家對學校、教師都有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但是由于部分學校和教師的騷操作,近年來學校、教師在民眾心中的形象越來越負面,甚至懷有條件反射般的對抗和厭惡。

  重慶就發生了這么一件事情,武隆區一小學的某年級班主任在家長群里發通知,學校將開展為期5天的研學旅行,學校會組織大家介紹關于這個研學活動的相關事宜,并給出了一個付款二維碼,要求家長們先支付研學旅行的費用。

  或許因為覺得研學旅行的費用過高,或許因為有其他更加重要事情抽不出身,有家長看到通知后,就向班主任明確自家孩子不參加該活動。結果有些家長前腳發信息說自家孩子不參加這個活動,后腳就被班主任踢出家長群了。

  家長感到莫名其妙,打微信電話給班主任問個究竟,但是被班主任拒絕了。這下可把家長激怒了,班主任擺明就是故意把他踢出群的,于是私信給班主任,表示要舉報。

  班主任非常強硬,說不怕舉報,并回懟稱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是根據國家出臺的文件做的,“自愿”愛去不去,然后就把家長給拉黑了。

  該家長氣不過,將此事在網絡上曝光,引起廣泛關注,網友們紛紛對老師的做法表達了不滿和質疑。

  面對輿情,涉事小學的工作人員回應稱,學校已了解此事,研學活動都是自愿的,是老師和家長的溝通中出了問題,具體的研學方案學校還在和家委會商議。

  武隆區教委會的工作人員則回應稱,教委已派工作人員去解決此事了。

image.png

  學校、教委會接連回應,算是為這件事情劃上了一個句號,但是很多網友都表示,校方回應中提到的“自愿”和“溝通中出了問題”顯得不痛不癢、誠意不足。

  大家有這種想法不是沒有道理的。近年來,大家越來越明顯感覺到,現在教育越來越彌漫“金錢”的氣息,很多原來免費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施都要收費了:以前學生可以安心趴在書桌上午休,現在要收“趴桌費”,否則就要回家休息;以前學校會免費提供飲水,現在要買“水卡”才能打到衛生的飲用水……總之,收費的名門層出不窮。

  各種收費項目,往往都打著有國家部門文件的旗號來嚇唬家長,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子,家長無從知道。就拿此次的研學事件來說,涉事班主任說有國家文件,但是具體是哪一個文件,家長無從知道。

  實際上,關于研學的問題,教育部早在2017年就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到“地方和學校要確保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所需經費”。但即便如此,一些學校卻利用國家倡導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家長不知道“地方和學校要確保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所需經費”相關規定的信息差,不停開展收費的學研活動。

  同樣,正如此事件中學校和主管部門做出的反應那樣,當“亂收費”行為被曝光后,校方就會以“自愿原則”或者“家委會做的”搪塞過去,把責任甩得一干二凈,主管部門做個狀態簡單跟進一下,事情就過去了。等風頭過去之后,該收費還得收費。

  這樣的操作,基本上已經是潛規則了,此次事件并不是孤例,類似的事件在其他地方中并不少見。

  因為“亂收費”來錢過于容易,讓不少學校和教師形成了路徑依賴,并認為這些收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有家長不參與或者反對就是斷了自己的財路,于是反過來怪罪相關家長和學生,給他們“穿小鞋”。涉事班主任之所以跟不打算讓孩子參加研學旅行的家長的溝通語氣這么生硬,并且接連將其踢出家長群以及拉黑,除了其溝通技巧有欠缺之外,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如果學生不參加活動,可能他的提成就沒有了,或者是變少了,所以才這么氣急敗壞。

  而正因為擔心會被學校或者老師“穿小鞋”,有些家長和學生即使明明知道學校、老師的一些做法不合規,也會乖乖服從。畢竟自家孩子拿捏在別人手上,家長心里再怎么不滿,也不能得罪了學校和老師,避免孩子遭殃。

  就這樣,義務教育變成了“人質教育”,很多本來應該免費的教學內容和校園設施,被學校、教師“挾孩子以令家長”,變成了“自愿”的收費項目。

  種種學校“亂收費”現象表明,主管部門很有必要加強對學校、教師的監督和管理,并加大對學校、教師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最好能夠出臺指導性文件,讓家長們知道什么項目可以收費、收費標準是多少,以及什么收費是違規的,讓家長們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有效遏制學校、教師“亂收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