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廣東省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樂盛麟(專家預約)主任醫師表示,提到肝癌,我們可能會想象到一個面黃肌瘦的老人或中年人,病怏怏地躺在床上。然而,肝癌并非只侵襲那些面黃肌瘦的人群,嬰幼兒也并非它的免疫區。相反,隨著現代社會污染加劇等原因,嬰幼兒被肝癌侵襲的病例正逐年增多。近期,廣東省兒童醫院就收治了一位11個月的嬰兒輝輝,因家長無意中發現孩子右上腹有個包塊而前來就診。

輝輝的媽媽說,輝輝的爺爺最初發現孩子右上腹的包塊時,并不以為然,認為這么小的孩子,誰會想到是腫瘤。然而,隨著孩子的腹部逐漸鼓起來,爺爺開始有些擔心,才告訴在外打工的父母。父母也不敢大意,趕緊帶輝輝去醫院檢查。

經過檢查后,醫生告訴父母,輝輝腹部的這個腫塊,其實是肝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是一種胚胎性腫瘤,多見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約占小兒惡性腫瘤的60%。肝母細胞瘤的發生,一般認為與母親孕期用了避孕藥,母親孕期暴露于油漆、石油產品等污染的環境中,孩子為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尤其是體重低于1000g的極低出生體重兒有關。

肝母細胞瘤發展迅速,嚴重程度和成人肝癌相近。一旦延誤診治,死亡率極高,因此也被稱為“兒童肝癌”。據了解,肝母細胞瘤最典型的一個特征就是右上腹部出現腫塊,用手觸摸時感覺質地較硬,大多數病例都是因腹部包塊前來就診的。

在治療上,由于肝母細胞瘤多有包膜,再加上嬰幼兒肝組織再生及代償能力極強,因此,通過手術完整地將腫瘤及被侵蝕的組織切除掉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提高患兒的生存率。據廣東省兒童醫院小兒外科樂盛麟主任介紹,輝輝的這種腫瘤長得比較特別,通常肝臟腫瘤大多位于右葉,而發生于左葉、左右兩葉的相對比較少一些,如果只是發生于右葉的話手術就相對容易一點,但是這個孩子的巨大腫瘤卻是長在了肝中葉上,從解剖位置來說就是位于肝臟的中央,涵蓋了肝的左內葉和右前葉,鄰近第一、二、三肝門,這種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肝中葉切除成為所有肝切除中難度最大、要求最高的肝切除方式,而且切除后肝斷面最大、易致大出血、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比較高。

因此,怎樣安全地實施肝中葉切除,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術中出血量、保護殘余肝的功能,是最關鍵的問題。在經過術前評估討論后,最終為輝輝實施了肝蒂橫斷式肝段切除法。據樂盛麟主任介紹,這種肝臟切除的方法最初是由日本的一位學者提出來的,按照肝段劃分法中,肝中葉包括IV、V、VIII段,肝蒂橫斷式肝段切除,就是將IV、V、VIII的肝段聯合切除掉,完全切除癌灶所在區域的肝內轉移灶,可防止術中癌灶通過門靜脈進行肝內播散,而且術中出血量也相對減少。

然而,實施這種肝切除術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牢固掌握肝臟立體解剖,否則,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術中成功為輝輝切下一個約12*11cm的腫瘤,接下來輝輝還需要接受化療、放療的治療方案。

對肝母細胞瘤的患兒來說,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非常關鍵的,但是,由于這種疾病的臨床癥狀不太明顯,再加上嬰幼兒年齡太小,即使身體不適也不會準確表達,家長也不太會往腫瘤方面考慮,導致大多數患兒在發現肝臟腫瘤的時候就已經是中晚期了。對此,樂盛麟主任提醒道:“家長平時應該要細心觀察孩子,一旦發現孩子腹部有包塊時,切勿掉以輕心,應及早到醫院請專業的醫生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