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需經歷多道“考驗”才能健康成長
霖茜,一個普通新生兒,她的出生時體重僅有700克,胎齡只有25周。與正常新生兒相比,她的體重和頭圍都偏小,身長也不足。然而,兩歲的霖茜已經和正常孩子相差無幾,她已經度過了呼吸、感染、喂養等生死關,體重達到2公斤,身體指標也完全符合出院標準。霖茜的兩歲生日,鄭州大學一附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李玉琴教授特地為她做了全面體檢,結果顯示她一切正常。在兩年前,霖茜在鄭州大學一附院小兒內科ICU(重癥監護室)的“人造子宮”里待了62天,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她成功地闖過了呼吸、感染、喂養等生死關。救治霖茜的醫護人員中,有李玉琴教授、郭宏湘主治醫師等人。記者采訪了他們,了解了救治霖茜的幕后故事。
霖茜出生時,她的體重只有700克,身長只有34厘米,頭圍只有22.5厘米,這讓她的大小與成人手掌差不多,甚至可以用成人的鞋子作為她的搖籃。霖茜的父親來自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他的愛人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6年前曾經懷孕但最終流產。他們懇請專家盡全力搶救嬰兒,否則他們極有可能失去做父母的機會。在救治霖茜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保證她的正常呼吸。由于霖茜的胎齡小、低體重、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在救治過程中曾經一度出現呼吸暫停,隨時有生命危險。為了保證她的呼吸,醫護人員專門指定一名護士,一旦發現嬰兒不能自主呼吸,就及時用手指輕撓她的腳底板,“提醒”嬰兒呼吸。
由于早產兒各臟器功能極差,特別是消化功能,霖茜的胃腸道功能是隨著胎兒月份的發育而不斷成熟的。因此,她的喂養成了又一個難題。醫護人員每天只能給她鼻飼6ml稀釋奶,通過鼻飼的方法。盡管如此,霖茜沒有出現異常反應,讓參加救治的醫護專家們看到了希望。此外,醫護人員還通過玩具和對話等方式,刺激霖茜的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幫助她開發智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實際上對霖茜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
上一篇:
染色體檢查很重要,避免再次發生染色體異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