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味蕾天生就對甜的食物有著濃厚的喜愛。然而,如果我們沒有節(jié)制地縱容自己對甜的渴望,不僅會導致體重超標,引發(fā)諸多慢性疾病,還會對腸胃功能造成影響。臺灣的《康健》雜志指出,食用甜食也需要我們懂得適時適度。在早餐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選擇補充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如五谷雜糧面包搭配半糖或無糖的豆?jié){、牛奶。或者可以嘗試喝一碗能夠溫暖脾胃的雜糧粥,加入生姜或山藥一起煮,再搭配一些補脾胃的蓮子、紅薯,這樣可以生發(fā)胃氣,強化腸胃道功能。然而,“甜”這個字眼卻不宜過量,我們需要避免選擇含有甜餡的面包、麻團等,以及含糖的奶茶、紅茶。

午餐是享受甜點的最佳時機。正午陽氣最旺,能夠幫助運化濕氣,喜歡吃甜食的人,可以在午餐飯后適當享受一些甜食,如含雜糧的曲奇餅干、補充鈣質的奶酪蛋糕等。專家建議,最好搭配幫助理氣的茶飲,如4片姜+1片陳皮+3顆紅棗沖泡500毫升熱水飲用。然而,很多人喜歡將甜點與咖啡一同享用,這在中醫(yī)看來,咖啡是一種耗氣的飲品,因此不建議這樣搭配。

到了晚餐時分,陽氣相對較弱,不宜吃糖。晚上吃糖不僅會導致能量大量蓄積,長期下來會變胖,而且對脾胃的傷害最大。因為晚上太陽下山,陽氣減弱,最不適合吃甜食。晚餐的主食建議以補胃氣的糙米飯為主,搭配卷心菜、南瓜等。如果實在想吃甜,可以在晚餐后適當吃些水果或酸奶。

最后,我們需要限制每天攝入的糖分總量。美國心臟學會最近對食品中添加的糖的攝取量提出了具體建議,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100大卡(相當于25克、約6茶匙),男性則限制在150大卡以內(相當于37.5克、約9茶匙)。含糖飲料、罐裝果汁、餅干等都是糖分攝取超量的主要來源。

在寶寶進食前,我們需要注意避免讓寶寶食用過多的糖。過多的糖會使孩子體內的血糖水平升高,導致孩子的饑餓感消失,到了吃飯時間他不覺得餓,就不再想吃什么東西。然而,沒有多久他又餓了。長期這樣會導致孩子身體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其他營養(yǎng)物質供應不足,極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影響孩子的正常發(fā)育。同時,過多的糖也會傷害到寶寶的脾胃。大量的糖存留在胃里時,會使胃腸道酸度增加,胃容易反酸,食物在腸道內發(fā)酵,這樣一來也就增加了孩子腹脹等不適。空腹吃糖還會大量消耗人體中的維生素B族,維生素B族缺乏時,寶寶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唾液及消化液分泌減少,使消化功能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