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的臨近,孩子們的寒假生活即將開始。然而,寒假時間相對較長,孩子們玩手機的問題可能會讓許多家長頭疼。那么,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手機呢?下面,我將為大家分享一些建議。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孩子沉迷于手機所帶來的問題。由于孩子沒有得到適當的授權,他們無節制地使用手機,已經給許多家庭帶來了悲劇。例如,在2017年1月3日,四川南江縣的一名14歲小女孩,因為沉迷手機,導致父母憤怒地將手機沒收并砸壞。女孩在回家的路上情緒失控,甚至想跳河自殺。此外,孩子們還可能因為誤用手機刷裝備、打賞主播等行為,給家庭經濟帶來壓力。

那么,我們是否應該讓孩子接觸手機呢?如何正確使用手機呢?這是當代家庭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題。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寒假來臨,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手機

第一,避免將手機變成孩子的“保姆”。陪伴孩子比工作更加辛苦,因此,無論是父母還是祖父母,在全程陪伴孩子時,都渴望能抽離出來,給自己一些獨立的時間休息、思考、聊天。例如,全職媽媽要負責買菜、做早餐、搞衛生、洗衣以及處理孩子的各種狀況,這些事情讓人疲憊不堪,只能利用孩子的安靜時間來休息。因此,手機成了全職媽媽們最好的選擇。然而,孩子沉迷于手機,完全不會去煩別人,這種體驗讓帶孩子的家長感觸最深。更可怕的是,撫養人適應了這種累中帶閑的舒適感,越來越縱容孩子,將手機當作“保姆”。低齡的孩子更容易沉迷于手機帶來的視覺、聽覺快感,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正常思維和生活,降低他們的自控力和專注力,還可能導致他們容易發怒。

第二,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手機科普。當孩子請求玩手機時,父母通常會克制自己,但偶爾也會讓他們玩一會兒。然而,這樣做很難阻止孩子繼續無節制地玩手機。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庫赫在《為什么我們會上癮》一書中指出,不確定和不定時的獎賞方式更容易成癮。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普及網絡知識、科技產品,讓他們了解自己對互聯網的真正需求。大部分禁止孩子玩手機的家長,可能并沒有做過這方面的了解。他們認為孩子玩手機就是玩“游戲”和“不健康的社交網站”。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例如,當孩子快五歲時,她已經熟悉了許多手機應用,不僅可以打電話,還可以緊急報警,參加一些線上課程,甚至可以自主學習。因此,我鼓勵孩子接觸手機,告訴她如何使用手機求助、和朋友溝通、學習新知識。因為我自己也喜歡利用科技學習新知識,我希望孩子也能體驗到這種快感,正視我們是在使用手機,而不是被手機所利用。

第三,我們需要和孩子共享生活。孩子接觸手機,不是等到孩子出了問題才去糾正、責怪、打罵、禁止。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的行為,是否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各自抱著手機,相對無聲,各看各的。這其實是一種非正確的打開方式。最開始孩子接觸手機,最好是和父母一起。例如,可以通過微信視頻,讓父母和孩子各用一個手機,在同一個房間,用手機通話,或者玩假想游戲。例如,可以假裝自己是醫生、蛋糕師傅、快遞員、警察。例如,看電視時,父母需要精選電視節目。對于三歲以內的孩子,動畫片一集的時長,應該控制在十分鐘以內;對于三歲以上的孩子,動畫片時長不應超過20分鐘。每次觀看的集數應該控制在兩集以內。對于三歲以內的孩子,父母可以結合所看視頻內容,進行游戲互動。對于三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試著去講述自己所看的故事。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世界,共享孩子的內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