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記者 李慧英 王日成 通訊員 楊雅琴)“請提前把身份證準備好,保持一米距離。”5月5日,記者在保定市蓮池區信譽樓商場附近看到,全市首批核酸檢測移動采集服務站已投用。服務站外觀如同“書報亭”,沿路設有一米線。現場,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市民戴著口罩,自覺保持1米間距排隊,有序進行核酸檢測。

在核酸檢測移動采集服務站,醫務人員與受檢人員可實現無接觸采集。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現場直擊 保定構建20分鐘“便民核酸采樣服務圈”_281n3

為構建20分鐘“便民核酸采樣服務圈”,5月1日起,保定市依據服務人口和服務半徑布局了一批常態化核酸檢測點和流動采樣點,方便市民和企業職工就近接受核酸檢測。

在核酸檢測移動采集服務站,記者看到,醫護人員通過窗口的兩只無接觸手套伸出手臂進行檢測。整個采樣過程,醫務人員與受檢人員無直接接觸,最大限度保障了一線醫務工作人員的安全,為新冠病毒核酸樣本采集及樣品整理提供了防護屏障。采樣后,醫護人員將采樣試管蓋擰緊后放入試管架,整個流程在1分鐘左右。


采集完核酸之后,居民將采樣管放入潔凈傳遞窗。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以往醫護人員取樣需要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而且天氣炎熱,戴著面屏容易起霧,會拖慢取樣時間。現在,醫護人員只需要穿普通的隔離衣,而且不用戴面屏。既改善了他們的工作條件又能加快取樣速度。而且工作站內部的氣壓比外部高,可以有效阻止外部氣流進入,完全滿足核酸采樣全流程的嚴格條件。服務站內還裝有空調,可讓醫護人員在夏日高溫時節擁有比較舒適的工作環境。

蓮池區衛健局副局長孟占英告訴記者,該區第一批投入20個核酸檢測移動采集服務站,分別安裝在高速口、大型商超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后續計劃陸續投入15個這樣的服務站。


核酸采樣現場。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采樣地點相對固定,便于進一步規范采樣流程,降低采樣感染風險,這是在全市范圍普遍推廣常態化便民采樣點的初衷,而其最大的好處則是大大方便了廣大市民。

在位于競秀區的一處核酸采樣便民點,記者看到,臨近中午,依然有不少市民排隊檢測核酸。由于緊鄰人民廣場,附近樓宇眾多,這個便民點成為附近居民、上班族進行核酸檢測最便捷的場所。家住保險公司宿舍的姜女士說:“孩子們馬上要開學,需要做核酸。這個檢測點離家挺近的,我們走過來也就十幾分鐘,太方便了。”

競秀區核酸采樣便民點,志愿者在現場維持秩序。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保定市對核酸檢測便民采樣點非常重視,競秀區也第一時間行動,目前采購了10個核酸檢測小屋,主要設置在人員比較密集的點位。下一步,我們計劃再增設一批便民點,便于居民隨時隨地檢測核酸。”競秀區衛健局副局長張舸說。

保定市衛健委二級調研員王彥秋介紹,“目前,全市共設置新冠病毒核酸采樣點546個。其中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采樣點101個,衛生院采樣點24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采樣點21個,第三方檢測機構采樣點2個,便民采樣點102個,流動采樣點75個,為廣大市民及時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檢測服務。”

來源:長城網

版權歸屬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現目前中國有“人造子宮”技術的醫院就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首例人造子宮嬰兒問世就是在鄭大一院河醫院區,這例中國首例“人造子宮嬰兒”是指由經臍動靜脈插管進行體外支持使“早產羔羊”在“人工子宮”存活,并不是大家所說的可以培育人類嬰兒的人造子宮技術,主要是目前該技術還沒有實現培育人類嬰兒的實驗,所以之前荷蘭科學家提到的人造子宮2025年普及也是一個未知數。

人造子宮技術其實在2018年荷蘭一家醫療中心就首次展示了其研發的人造子宮模型,而中國“人造子宮”技術目前是鄭大一附院有。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體外支持中心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開創性地應用于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使早產羔羊在人工子宮存活,填補了國內空白,也給早產兒體外培養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