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母嬰傳播”,是指患有乙肝或體內攜帶乙肝病毒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或分娩過程中將乙肝病毒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這種傳播方式也叫垂直傳播。它是乙肝傳播的最重要、最具威脅的傳播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雙陽性母親所分娩的新生兒,出生后若不采取任何免疫預防措施,約90%可成為乙肝病毒感染者。
  在產前、產時對孕產婦進行適當干預,同時在產后對新生兒進行免疫保護,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方法。莊輝指出,對于單純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即乙肝病毒攜帶者,無需進行藥物治療,可正常生育。
  孕婦攜帶乙肝病毒,并不是100%都會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是否導致胎兒、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首先取決于孕婦攜帶乙肝病毒的復制程度和母體的基因缺陷,如果孕婦為乙肝“大三陽”(乙肝病毒e抗原為陽性),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DNA)也為陽性,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高達90%左右;如果孕婦乙肝病毒e抗原為陰性,乙肝病毒DNA也為陰性,其感染概率只有30%左右。這就是為什么有乙肝家族聚集傾向的家庭中有的人得乙肝、有的人不得乙肝的原因。
  據研究,乙肝母嬰傳播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產程傳播,即在分娩時嬰兒的皮膚、黏膜擦傷或胎盤剝落時,母親血液中的病毒通過破裂的胎盤,進入臍帶血,而進入新生兒體內。這一過程感染的可能性最大,這種情況也最為多見。二是宮內傳播,嬰兒在母體內通過血液循環而感染乙肝病毒。這種方式引起的感染約占5%。三是分娩后嬰兒與母親的密切接觸,也可以傳播乙肝病毒。

undefined

  乙肝母嬰傳播危害巨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乙肝病例有一半以上都是由于母嬰傳播造成的。因此,阻斷母嬰傳播是防治乙肝的關鍵。
  “大三陽”的病毒攜帶者,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體陽性,或“小三陽”病毒攜帶者,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體和核心抗體陽性,同時伴有乙肝病毒DNA陽性,則說明攜帶者有明顯傳染性,也可能伴有肝細胞損傷,需要進行積極治療。最好待攜帶者“雙達標”,即乙肝病毒e抗原陰轉、同時乙肝病毒DNA下降至正常水平后再準備生育。
  莊輝強調,在乙肝病毒攜帶人群或感染人群分娩過程中,應加強對新生兒的保護。新生兒出生后應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隨后在孩子1個月和6個月時再分別注射乙肝疫苗。
  采用上述聯合免疫的方法,阻斷母嬰傳播的成功率可高達90%~95%。對于目前一些醫療機構采用的、針對攜帶乙肝病毒的產婦孕期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或抗病毒藥物預防治療的方法,尚無循證醫學證據證實,不予推薦。

undefined

  肝病專家表示,母嬰傳染是乙肝病毒最主要的傳染途徑之一,而乙肝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主要是為了中和血清中乙肝病毒,通過這種方式阻斷母嬰傳染的幾率很高,但是并不能說就可以完全阻斷。
  這是因為,母嬰傳染是乙肝傳染方式中預防起來最困難的,主要是在孕期宮內就可以導致胎兒的感染,在生產的過程也會導致傳染。建議乙肝孕婦在懷孕的第7、8、9三個月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中和體內的乙肝病毒,新生兒生下之后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然后聯合使用乙肝疫苗阻斷,通常阻斷率可達97%以上,大大提高母嬰阻斷的效果。
  所以乙肝免疫球蛋白能阻斷母嬰傳染嗎?有一定的作用,但為了保險起見,患者做阻斷時最好到正規專業的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