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有關預制菜進校園一事沸沸揚揚。由于擔心長期食用預制菜對孩子健康不利,不少家長選擇給孩子送飯,所以一到中午,不少學校門口擠滿了送飯的家長,可謂一道奇觀。顯然,在標準尚不明朗,爭議沸反盈天的情況下,“預制菜進校園”應該緩行。

  所謂預制菜,就是事先做過預加工處理的食物,這些半成品或者成品,只要稍作加工便可食用,既簡便又省事。事實上,預制菜作為新興消費品,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但是把學生作為強制消費對象,9月開學季“預制菜進校園”,事情就遠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一些地方的孩子反映,相比之前的現炒食物,他們這幾天吃到的預制菜口感頗差,而且有的菜品有變質之嫌,少數學生食用后出現腹瀉等情況。更多的家長是對長期食用預制菜的安全隱患,以及預制菜重鹽、重口味、不新鮮的營養問題表示擔憂。所以他們寧可每天艱難地給孩子送飯,也不讓孩子吃預制菜。

  按理說,預制菜只要能上市銷售,總應該是符合相關食品檢驗標準的。在快節奏的當下,預制菜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們燒飯做菜的時間,緩解他們的生活壓力,在這方面,預制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問題是,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校園,涉及到未成年人,就應該慎重。因為這關系到國家的未來。

image.png

  對于長期食用預制菜對健康的影響問題,目前業內還有很多爭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就坦言,學校食堂的基本原則是為學生提供有營養且口感豐富的應季餐食,以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發育。而預制菜的加工流程更加復雜,不少預制菜存在過度加工的情況,一些甚至含有一定的添加劑。“新鮮的食物肯定比預制菜更健康。”中國烹飪協會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預制菜的食品安全風險仍然存在,時常出現使用劣質食材、生產不規范、衛生不達標、菜品高鹽高脂肪、包裝材料不安全、菜品變質等情況。

  《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了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原則,對“最柔軟的群體”的食品安全應該保持更高的標準。而國家教育部等發布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也明確要求:“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培養學生健康的飲食習慣。”預制菜產業尚且有那么多問題和議論,預制菜進校園又怎么能不讓家長和孩子擔心憂慮呢?更何況,一些地方進校園的預制菜出現問題之后,相關職能部門要么躺平推脫,要么束手無策,顯示了對預制菜進校園監管的匱乏和無力。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情況下,如洪水猛獸一般涌入校園的預制菜,當然會引發大眾的擔憂甚至恐慌。

  所以,對“預制菜進校園”應該慎之又慎。事實表明,預制菜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食品產業,其成熟程度遠沒有達到可以進入校園的地步,而預制菜作為一種備受爭議的食品,其長期食用的影響也遠沒有達到讓家長和孩子放心的地步。校園無小事,社會上的小事放到校園都會被放大,更何況是關系到一日三餐的預制菜。

  此次面對預制菜,一些地方在一切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就大開校園閘門,搞“一刀切”,這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們對青少年的責任感是否缺失。預制菜既為產業,必然關涉巨大的經濟利益,有關方面急功近利,力推“預制菜進校園”,其背后是否有利益牽絆,這也是值得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