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醫保一年減少2500萬人,大家絕對不是身體好,而是沒錢了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2023年已經來到10月24日;在經歷了8天的中秋、國慶假期后,打工人沒辦法再享受懶覺的生活,而要將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日常的工作、學習中。
根據國家醫保局最新數據,2022年底,全國基本醫保參保人口高達13.45億人,占總人數的95.34%,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全民覆蓋。然而,壞消息是,2022年的參保人數比2021少了1705萬人。更糟糕的是,居民醫保下降了2517萬人。對于此事,網友評論道,本身是惠民,最終成為人民的負擔,棄保也是無奈啊。

事實上,大家絕對不是身體好,而是沒錢了。目前由于每年的醫保費用不斷上漲,很多人負擔不起,一些中年人身體素質較好,認為沒必要買醫保。還有一些醫保受益面窄,很多項目不給報要自費,大病負擔重等原因。打個比方,以感冒為例,以前不報銷也就花個70到80元;現在報銷完了,反而還要花300到400元。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不買醫保了。
保費持續上漲,看不見頭。醫保減少,民眾苦。保費上漲,何時休?生活艱難,無處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其實在居民醫保退保這件事上,看似簡單,實際上隱藏著無數錯綜復雜的因素,甚至涉及到了醫療保險政策、醫療服務質量、居民個人經濟狀況等多個層面。而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影響人們決定的關鍵因素。
首先,醫療保險政策是決定人們是否愿意繼續參保的重要因素之一。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夠真正保障廣大參保人的利益,這些都是影響人們參保積極性的關鍵因素。而當政策出現漏洞,或者執行出現問題時,就可能導致部分參保人選擇主動退保。
其次,醫療服務質量同樣也是影響參保人決定的重要因素。如果醫療服務質量不高,不能有效解決參保人的健康問題,那么參保人可能會選擇放棄繼續參保。此外,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也會直接影響到參保人對醫療保險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最后,居民的個人經濟狀況也是影響其是否愿意繼續參保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一些經濟狀況較差的居民來說,他們在面對醫療保險的高昂費用時,可能會選擇主動退保,以減輕經濟壓力。
上一篇:
寶寶臍帶護理小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