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坐、爬、站、走、跳,這些都是寶寶發展中的重要動作技能,尤其是走,它受到了極高的關注。許多媽媽會好奇寶寶什么時候會走,我家寶寶為什么總是爬來爬去呢?怎么引導寶寶學會走路呢?如果寶寶不喜歡站著走,我們應該怎么辦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教一歲寶寶學走路,一歲多的寶寶身體發育尚未完全,他們的骨頭比成年人要軟,因此走路姿勢可能不像成年人一樣端正。爸爸媽媽發現寶寶O型腿、內八或者外八等錯誤走路姿勢時不必過于擔心,可以給寶寶吃點魚肝油,曬曬太陽補補鈣,幫助寶寶的骨頭長得越來越硬,在此基礎上逐漸幫助寶寶糾正走路姿勢。

寶寶的好奇心很強,一旦開始學走路了,不是四處亂走就是往地上一摔。因此,爸爸媽媽要保證寶寶行走過程中的安全,把家具的銳角蓋住,給地面鋪上墊子,收起易碎的物品等。許多爸爸媽媽害怕寶寶在學走路時摔跤,一直抓著寶寶的手。其實,寶寶體內的脂肪含量很高,就算摔跤也沒有那么疼,寶寶的生理保護機制也會讓他們在摔倒時以安全姿勢落地的,爸爸媽媽完全不必那么擔心。如果一直抓著寶寶的手走路的話,反而讓寶寶的所有重心都在肘部,造成脫臼的風險。因此,爸爸媽媽要學會放手,以鼓勵而不是協助的姿態面對寶寶。

引導寶寶從爬到走,首先,爬行對寶寶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軀體和四肢的力量,促進寶寶空間感、平衡感的發展。所以,只要寶寶愿意,家長就應該支持寶寶,給寶寶提供更多的安全的爬行機會,多做爬行的練習。并且,爬行時所鍛煉的空間感和肢體力量也有利于寶寶將來的行走。

其次,關于寶寶的行走,按照一般的生長發展規律,寶寶7、8個月開始學爬行,10個月左右開始練習扶東西站立,11個月左右試著扶東西走,這些都是獨立行走的前期練習,可以鍛煉寶寶的腿部力量,以及促進寶寶平衡和協調能力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寶寶在12-15個月學會走路。所以,在寶寶學習獨立行走的時期,爸爸媽媽可以多為寶寶提供爬、站、踢腿等的機會,為最終的獨立行走做好充分的準備。

當然,每一個寶寶的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只要在一定的范圍內都是正常的,寶寶能走得穩當的年齡跨度在8個月-18個月之間,所以爸爸媽媽們也不用著急,在從爬到走的過渡期里,充分地鍛煉寶寶的四肢力量,促進寶寶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的發展,為穩當的走路打好基礎。

當然,這都離不開的是家長的支持和鼓勵,除了用寶寶喜歡的玩具或吃食來吸引寶寶之外,還要多表揚寶寶的進步,提高寶寶練習爬、站、踢腿的興致。家長恰當的助力,對寶寶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