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幼兒園玩具帶回家:理解行背因
孩子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這是一個引人關注的行為,為什么孩子會這么做呢?孩子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這并非偷竊,只是在玩的時候覺得非常的好玩,沒玩過癮。當寶寶沉浸在做一件事情上,他需要一個完整的工作周期,當這個工作周期沒完成的時候,他想完成這個工作周期,就會想帶回家繼續玩,最終完成完整的學習的工作狀態,達到心理的滿足。
對于孩子來說,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是錯誤的行為。但作為家長,他們需要處理這個問題。因為這是公有的財產,在幼兒園里寶寶才能夠使用,才是合乎規范的。但離開了幼兒園,就不具備使用權了。寶寶不知道,它觸碰了規則,形成了沖突。
對于父母來講,在這件事情上,就要協調了。告訴寶寶:集體的玩具,在幼兒園玩是沒問題的,因為他的規則就是在幼兒園使用。但帶離幼兒園的話,其使用權就不歸你了,就需要把他歸還到幼兒園里面去。如果孩子沒玩夠,告訴他這并不是中斷,第二天是可以在幼兒園的環境下是可以繼續玩的。
家長可建議寶寶第二天對老師說:我還想玩這個玩具。這樣寶寶在重新回到幼兒園的時候,還可以繼續玩。或者跟老師溝通:我是不是可以借走。當老師允許玩具的使用權也可以延伸到家里,那寶寶的借玩就是合規的。
告訴寶寶,游戲規則是怎樣的,在規則里,你是自由的,在規則之外,是不允許的。大多數的寶寶都會尊重這一規則。這樣既解決了孩子要遵守社會規則的問題,也讓孩子沒有完成的學習周期得到了良好的保護。
物權意識與專注力,家長需要兼顧。在學習過程中,寶寶學習的專注,是需要保護的。如果寶寶學習周期沒有得到滿足,什么東西都是淺嘗即止,這樣的寶寶就不具備做事情的專注力,把事情做得有始有終,對事情投入重要的精力,孜孜不倦的探索,變成這個領域的專家,寶寶需要這樣的專注。
家長不能因為孩子破壞了社會規則,就將孩子專注的、完整的做事能力給他破壞掉,就像給孩子洗完澡的時候,把水潑掉的同時,把孩子也潑掉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這一過程中,讓寶寶遵守游戲規則的情況底下,還要兼顧保護住孩子對學習探索的熱情,將專注力與物權意識結合在一起,孩子才能夠達到最好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