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缺乏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加速不良心理的發展,甚至有時會采取極端手段來解決問題。那么,你的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孩子缺乏安全感會有哪些表現呢?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以下幾點:

1、過度依賴媽媽、保姆或其他親人照顧時,孩子表現得非常乖巧,但一旦看見媽媽,就會緊緊粘著不放。有時會表現出委屈,甚至是眼淚汪汪的樣子。一旦媽媽離開或稍有動靜,孩子就會緊張地大哭大鬧,扯著媽媽的衣服不讓離開。

2、喜歡抱著被子一角入睡,人蜷縮著身體睡,睡前喜歡抱著毛絨玩具或被子一角。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被認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被子和毛絨玩具的觸感柔軟舒適,能讓孩子感到踏實、有安全感,是白天沒有獲得媽媽充足擁抱和撫摸的表現。

3、咬指甲。小孩子喜歡吮吸手指是正常的探索身體的表現,但如果在兩歲之后孩子仍頻繁地吮吸手指、咬指甲,則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咬指甲可以緩解孩子焦慮不安、寂寞的情緒,家長發現后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免讓他養成不良習慣。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辦呢?

1、互動游戲有幫助。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參與活動,或是通過游戲中的肢體接觸,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時可以多花點心思,設計一些簡單的家事、游戲,或DIY手工勞作等,讓孩子從做中學,同時也讓親子情感升溫,溝通更加順暢!

2、為孩子營造溫馨氛圍。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在這個環境中,家長要多幫孩子找一些年齡相近的玩伴,帶孩子出去游玩,接觸更多的人和事、擴寬視野,增長見識。

3、尊重孩子成長的步伐。孩子從接觸到參與需要一個過程,有的時間短,有的時間長。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快速參與,但是欲速則不達,建議家長要學會觀察、等待和引導,給孩子適應和感受的時間,尊重孩子,陪伴孩子。

4、容許孩子的哭泣。有時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讓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無援,比如生病、爭寵,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搶走一顆糖果等,這時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來尋求一些安慰。不過有些父母卻以訓斥的方式不準孩子哭泣,此舉是不可取的,因為適當的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時排除負面情緒,協助建立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