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1歲大時,他已經長滿了10顆牙齒。有一次大家吃小窩頭時,他搶過就啃了。我非常擔心他會消化不良、肚子疼或腹瀉,可是看見他享受的表情又不忍心制止,于是趕緊查找相關資料,看看粗糧是否適合這么大的孩子。

古代的五谷沒有粗細之分,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我國從口糧制度管理出發,將糧食人為分為主糧和雜糧,或稱細糧和粗糧。大米和小麥被稱為細糧,其它如玉米、小米、高粱、蕎麥、薯類等被稱為粗糧。也就是說,大米和面粉稱為細糧,而玉米、小米、高粱、蕎麥、薯類等被稱為粗糧。

資料上說,嬰幼兒脾胃虛弱,容易感冒、身體瘦小、食欲減退、睡眠不安、腹瀉等。小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小米粥上的一層黏稠的“米油”營養極為豐富,對恢復胃腸消化功能很有幫助,比較適合脾胃虛弱有反胃的幼兒。

看樣子,粗糧對于幼兒來說是有益的。

此外,如玉米,有健脾利濕、開胃益智功能,多吃可提高小兒胃腸功能及智力開發;薏米,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作用,蛋白質含量遠比大米、白面高,而且易消化。

對于脾虛的孩子,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將粗細糧混合起來吃,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類;做面食時在面粉中加些玉米粉或黃豆粉;將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餅等。兒子吃粗糧后,我沒有發現什么不良影響,反而每天都正常的大便,食欲良好,還養成了不挑食的好習慣,很讓人欣慰!

但需要提醒的是,粗糧也不是“多多益善”,1歲以下最好不要吃。

總之,粗糧對于嬰幼兒來說是有益的,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但是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和搭配。在粗糧的搭配中,需要注意粗細糧的比例和搭配,避免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