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一個不滿十歲的小學生放學后獨自前往森林玩耍。天黑時,他仍待在樹林里,感到害怕野獸的襲擊,于是爬上大樹躲起來。父親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沿著孩子回家的路尋找,但誤以為孩子在樹上,假裝未看到,還在附近晃動。兒子驚奇地問:“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森林里?我一個人散步,沒想到碰到你在樹上玩?!睋f,孩子長大后會成為一名勇敢的將軍。人們常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自尊、自信是孩子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礎,也是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輕視孩子,不要尊重他們。如果無意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孩子的心靈就會受到打擊和摧殘,失去向善發展的動力和精神支柱。有些孩子什么也做不了,父母指責、抱怨、體罰,這樣的行為違背了教育規律。

小東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六歲就開始幫助母親做家務。有一天,小東和母親一起購物回家,母親看到他手里拿著玻璃瓶,擔心孩子,兩次拿走,結果弄壞了。小東說:“不,我以前有這么多東西。”母親說:“如果不聽母親的話,一定會打破瓶子?!毙|裝作沒聽見,徑直走向門。剛走到大廳,瓶子就一個接一個地掉下來,灑滿了滿地的汁水。這時,母親看到滿地的混亂,說:“我告訴你,你不聽!”小東生氣地扔掉手中的瓶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此后,小東不再幫助母親做家務了。實際上,小東打破瓶子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雖然母親事先警告并事后教訓,但事實證明,小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比母親的效果更好。

然而,小東的母親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本應該理解孩子的感受,給予安慰。但她卻責罵了孩子,讓他感到尷尬。這樣的話,不僅不能讓孩子養成采納別人意見的習慣,還會使孩子在今后做任何事情時不敢自己做決定,從而損害孩子的自信心。有些孩子什么也做不了,父母指責、抱怨、體罰。這樣下去,原本好的孩子在指責和抱怨中失去了應有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最終很難成為人才。因此,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注意這個問題: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