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作為初為人母,母乳喂養寶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海蒂發現她的寶寶在45天左右開始頻繁地吃奶,幾乎每個小時都需要進食。她感到寶寶睡眠不安穩,睡一個小時就會醒來。于是,她向一些育嬰專家咨詢,得知這是因為她的母乳質量不好,不能滿足寶寶的需求。建議她給孩子添加奶粉。

就在海蒂給我打電話前舉行的一次國際母乳會活動中,討論的主題是“怎樣克服母乳喂養中的困難”。活動期間,主持人Serena表示:“喂母奶的媽媽似乎總是面對著很多質疑,當寶寶頻繁啼哭時,總有人會立刻說,那是你的奶有問題,寶寶不夠吃,應該加奶粉。然而,當喂奶粉的孩子出現同樣現象時,卻沒有人去懷疑是不是他的飲食方面有問題。”

翻開母乳會出版的《母乳喂養的女性藝術》,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信息:你不必擔心母乳的質量問題。你的奶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絕對能夠滿足你的寶寶的需要。除非你自己患有極度營養不良,那時你的奶才可能出現“質量”問題。人類幼兒的生存如此重要,大自然已經做好特殊安排,確保你的奶的質量。比如,你在孕期所增加的脂肪,就是為了寶寶出生后給你的母乳添燃料。

此外,一些研究發現,為了確保嬰兒攝取的營養量,母乳制造過程有時會剝奪母親自身的營養,而滿足母乳的養分。因此,喂母乳的媽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和休息,多吃營養豐富的食品,尤其是鈣的補充。

至于寶寶突然比以前更加頻繁地哺乳,許多新媽媽都有類似的抱怨:“他怎么除了吃奶就是吃奶!”在《育嬰手冊》中,作者西爾斯醫生解釋說,新生兒頭幾個月里,總有頻繁哺乳的時候,他將這樣的孩子昵稱為“馬拉松運動員”。這是因為他正在經歷一個“猛長期”。一般來說,“猛長期”出現在三個星期、六個星期、三個月和六個月左右。這時嬰兒所需要的養分比較多,他就通過頻繁吸吮來刺激母親制造更多的乳汁。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勤喂幾天,一旦乳汁分泌量達到寶寶的要求,他的吸吮自然會降低頻繁程度。

“猛長期”這個詞匯對于中國媽媽來說相對陌生,卻是國外育兒領域里耳熟能詳的一個普遍概念。在《第一年都應該期待些什么》一書中,幾位身為兒科專家的作者不無幽默地比方道:“母乳跟水井可不一樣,不會因為過分抽取而干涸。事實上,恰恰相反,你的寶寶吃的越多,你的乳房就會生產越多的奶。”接下來,作者也解釋了嬰兒“猛長期”現象,并總結道:“在這種情況下,寶寶的大飯量不過是大自然保證母親身體增加母乳分泌量以滿足孩子生長需求的手段。”

那么,新媽媽們該怎么辦呢?書中建議:“放松一些,把你的乳房放在垂手可及之處。”別沉不住氣,慌忙給孩子補奶粉(甚至更糟糕地去添輔食)以滿足他的胃口,因為哺乳頻率的降低,會導致乳汁分泌量的下降,而這和寶寶訂購的恰恰相反。這樣的行為模式——以寶寶需要頻繁哺乳開始,引發母親對于自己乳汁供應量的焦慮并給孩子補充奶粉,接著就是母乳分泌下降,是提早放棄母乳喂養的一大起因。

海蒂的孩子的表現就比較典型。首先,他45天,也就是說正好6個多星期,正處于“猛長期”,吃奶頻繁是正常現象。其次,從他睡眠的情況來看,孩子確實是需要更多地跟養育者有身體的接觸,以感覺安全。因此有人抱著,他就能睡得安穩。我建議海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試著跟孩子一起睡覺,看看寶寶是否在母親身邊會睡得好一些。

海蒂接受了我的建議,沒有倉促地給孩子添加奶粉,而是堅持勤喂了幾天,乳汁分泌量提高了,寶寶吃奶的頻率也很快下降。并且她讓寶寶睡在自己和丈夫的大床上,果然小家伙不再頻繁醒來,而是能夠一次安睡幾個小時了。

其實與許多新生兒相比較,海蒂的寶寶在“猛長期”的哺乳頻繁度算是適中,而不是過度頻繁。我的兒子Sam在“猛長期”內,幾乎是長在我的身上了,幾乎沒有撒口的時候。我那時因為溢奶過多,基本上是躺著喂他。往往是,喂著喂著我就睡著了,醒來后發現小人兒還在咕嘰咕嘰地吃。即便是這樣,我也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奶有什么質量問題,我從來都堅信自己有足夠的乳汁來喂孩子。

事實是,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有足夠的乳汁來喂自己的寶寶。親子天地熱文排行榜12月1-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