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礦物質(zhì),占人體體重的1.5%~2.0%。其中99%的鈣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構(gòu)成人體的支架。0~3歲是寶寶發(fā)育的重要階段,如果缺鈣,就會直接影響到骨骼與牙齒的健康。

  寶寶補鈣QA

  Q1:我家寶寶5個月,一直是母乳喂養(yǎng),生長發(fā)育一切正常。每個星期給她吃一顆維生素D膠丸(醫(yī)院讓吃的)。我想問問寶寶在什么情況下需要補鈣,有缺鈣的癥狀就補,還是預(yù)防為主,平常就補?如要補怎么補?

  A: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也需要補充維生素D,一般用量是每天維生素D400單位,你寶寶吃的維生素D丸如果是每丸1萬單位,還算可以,如過每丸是5萬單位就太多了。一般母乳喂養(yǎng)充足,每天在700~800毫升以上的,就不需要補鈣。如果寶寶吃的輔食比較多,吃母乳或牛奶量比較少,應(yīng)該加鈣,沒有缺鈣的癥狀也應(yīng)該補充。

  Q2:我的寶寶現(xiàn)在兩周歲。自她出生起,我就一直在給她補鈣,如:伊可新、維生素D2、彼陽新鈣口服液、三精葡萄糖酸鈣等等,我都給她用過,夏季時經(jīng)常領(lǐng)她出去曬太陽,可是寶寶至今仍然缺鈣(曾經(jīng)去醫(yī)院檢查過),她的癥狀也很明顯。如:晚上睡覺時多汗、易驚等。會不會是佝僂病?

  A:兩歲的寶寶假如缺鈣的話,不僅會出汗多或易驚,而且應(yīng)該有一些骨骼的改變,例如:方顱或者是郝氏溝、雞胸和羅圈腿等,單有癥狀還不能診斷為佝僂病,可以加強預(yù)防。但是維生素D每天要吃夠,保證每天在400單位以上。在平時飲食中給寶寶多吃些含鈣量較豐富的食物,例如:動物肝臟、蛋黃、魚、肉及豆類。同時,要多曬太陽。

  Q3:我家寶寶已經(jīng)10個半月了,一直是母乳喂養(yǎng),也添加了輔食,都說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6個月內(nèi)不用補鈣,可每個月到保健院去體檢,醫(yī)生都說她缺鈣,需要補(醫(yī)院也沒做血鈣化驗,就是看看有沒有枕禿、掉沒掉帽圈,再摸一摸囟門)。可是,自從滿月開始,葡萄糖酸鈣喝了9盒、龍牡壯骨顆粒吃了2盒,10個月的時候去體檢,醫(yī)生還是說她的囟門有點寬(2厘米)。我該怎么辦呢?

  A:囟門寬不是佝僂病的特異體征,僅僅是囟門大不能診斷為佝僂病,10個月的寶寶枕禿一般都不會很明顯,因此憑這些癥狀還診斷不了佝僂病,除非檢查血鈣比較低,血堿性磷酸酶高,或者是拍X片長骨遠(yuǎn)端有佝僂病改變。

  常補鈣而還是缺鈣,問題很可能出在補鈣方法不當(dāng)上。據(jù)了解,有的爸媽將鈣片搗碎與牛奶混在一起吃,或在喂奶前后給寶寶吃,致使奶中的蛋白與鈣結(jié)合形成奶塊,造成鈣質(zhì)無法被機體所吸收;還有的只給寶寶服鈣片,不同時服用維生素D或曬太陽,影響了鈣劑的吸收與利用;另外,菜肴過咸,鈉鹽攝入太多而將鈣元素大量“排擠”出體外,同樣補鈣效果不好。

  Q4:兒子7個月,一直母乳喂養(yǎng),我堅持吃樂力。4個月添輔食,對蛋黃過敏,6個月開始偶爾吃。一天一粒伊可新、1~2種蔬菜、1~2種水果、粗糧粥、面條換著吃,魚、蝦皮偶爾吃,肉、肝、豆腐換著吃,現(xiàn)在還沒有長牙,晚上有時哭。請問這樣喂養(yǎng)寶寶會缺鈣嗎?

  A:對于已添加輔食的寶寶,牛奶和奶制品是補鈣的最佳選擇,因為奶制品是目前被公認(rèn)的含鈣質(zhì)最豐富的食品,而且吸收率也很高。另外,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也含有少量的鈣,堅果和海產(chǎn)品也是鈣源豐富的食物,同時還含有維生素D,能促進(jìn)鈣質(zhì)的吸收。${FDPageBreak}

  正確的補鈣方法

  食補必須選對食物

  不少爸媽青睞動物骨,比如排骨湯,其實是“一相情愿”。原來,排骨中的鈣含量低,1斤排骨大約只有25毫克的鈣質(zhì),加上骨頭中的鈣又難以溶解在湯中(湯中的鈣僅相當(dāng)于排骨的1/10),而寶寶每天的鈣需求量至少在400毫克以上,顯然排骨湯難以如愿。比較起來,無論就鈣的含量或者吸收率來看,奶類才是最佳來源,母乳最優(yōu),其次是配方奶,再后是鮮奶。除了奶類,魚、蛋、豆類、綠葉蔬菜等值得推薦。

  藥補要抓好時機

  如不可將鈣劑與植物性食物或油脂類食物同吃,因為植物性食物如蔬菜大多含有草酸鹽、碳酸鹽、磷酸鹽等鹽類,可與鈣質(zhì)結(jié)合而妨礙鈣的吸收;而油脂分解之后生成脂肪酸,同樣可與鈣結(jié)合而不易被腸道吸收。其次,為了避免奶汁干擾鈣的吸收,最好將補鈣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進(jìn)行。

  促進(jìn)鈣的吸收

  俗話說:一個朋友三個幫。鈣也是這樣,當(dāng)它隨食物吃進(jìn)以后,需要多種因素來促進(jìn)機體的吸收與利用,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如維生素D、C等能促進(jìn)鈣的吸收,葷素平衡能提高鈣的利用率(如豆腐燉魚,谷類與豆類混食等)等。

  減少鈣流失

  有些寶寶鈣補了不少,也比較注重增加維生素D以及維生素C的攝取,結(jié)果仍然缺鈣,那就得反思一下食物的搭配是否科學(xué),很可能是某些不當(dāng)?shù)氖澄锍煞衷黾恿蒜}的流失。

  鈣磷比例失衡

  正常情況下,寶寶體內(nèi)的鈣、磷兩種礦物元素的比例是2∶1,換句話說,鈣是磷的2倍,如果寶寶的食譜恰恰是這個比例,那么鈣的吸收利用率就高。實際情況呢?由于爸媽大多遷就寶寶的口味,過多地攝入碳酸飲料、可樂、咖啡、漢堡包、比薩餅、小麥胚芽、炸薯條等食物,而這些食物都是磷的“富礦”,致使大量磷涌入體內(nèi),使鈣與磷的比例高達(dá)1∶10以上,磷一旦多了,會把體內(nèi)的鈣“趕”出體外,導(dǎo)致缺鈣。

  補鈣不補鎂

  鈣與鎂如同一對好搭檔,當(dāng)兩者的比例為2∶1時,最利于鈣的吸收與利用。遺憾的是家長往往注重補鈣,卻忘了補鎂,導(dǎo)致體內(nèi)鎂元素不足,進(jìn)而累及鈣的吸收。鎂在以下食物中較多,如堅果(杏仁、腰果和花生)、黃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谷物(特別是黑麥、小米和大麥)、海產(chǎn)品(金槍魚、鯖魚、小蝦、龍蝦)等。

  大魚大肉“排擠”鈣

  蛋白質(zhì)攝入過量也可“排擠”鈣。實驗顯示:每天攝入80克蛋白質(zhì),將導(dǎo)致37毫克的鈣流失掉;若將每天的蛋白質(zhì)攝取量提升到240克,即使額外補充400毫克鈣,也會導(dǎo)致137毫克鈣的流失,表明額外補鈣也不能阻止高蛋白所引起的鈣流失。因此,天天給寶寶安排大魚大肉,打破了食物的酸堿平衡,無論怎么補鈣也是于事無補。

  吃鹽過多

  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的排出量多與少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說,鹽的攝入量越大,鈣的吸收越差,尿中鈣的排出量越多,減少鹽的攝入等于補鈣。大人如此,寶寶亦然。特別是小寶寶,對鹽的敏感度較高,不可按照成人口味給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