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是指出生后致病菌通過各種途徑侵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并在其中繁殖、產生毒素,導致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在新生兒期,這種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較高。然而,只要能及時發現并正確治療,大部分患兒都可以康復。因此,家長需要了解新生兒敗血癥的典型癥狀,以便及早發現并治療。

新生兒敗血癥的形成主要是細菌感染的過程。這種感染可以是出生前在母體內形成的,也可以是出生后自行感染的。孕婦如果本身有細菌感染史,就需要預防新生兒可能出現細菌感染。此外,在分娩過程中,也容易感染細菌,如產程延長、難產、胎膜早破等,細菌可以通過產道進入羊膜腔,胎兒可能因吸入或吞下被污染的羊水而患上肺炎、胃腸炎、中耳炎等,進而發展成敗血癥。

新生兒出生后的主要感染來源是臍部感染,因為新生兒臍帶在出生后兩周內脫落。臍窩沒有皮膚覆蓋,血管也沒有閉合,有時還會有滲血,加之臍凹易積水,且不易干燥,是細菌繁殖的好地方,容易引起臍炎。如果細菌由此進入血液,也可能導致敗血癥。因此,家長需要每天檢查孩子的臍部,保持臍部的清潔干燥,不要讓尿便污染,可以用75%酒精進行消毒,避免使用痱子粉,以防感染。

新生兒敗血癥的癥狀有很多種,但并沒有“典型”的癥狀。然而,這種病常常伴有“五不”癥狀,即不吃(吸吮無力,吃奶不及平時的一半)、不哭(少哭或哭聲低微)、不動(活動減少或全身虛弱)、不熱(體溫不升)和不紅潤(面色蒼白或青紫、發黃)。當出現“五不”癥狀之一時,需要盡快送寶寶去醫院治療。

新生兒敗血癥可能會導致多種并發癥,如新生兒腦膜炎、肝腎膿腫、腹膜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出現深度黃疸、高熱(體溫不升)、抽搐、嗜睡或昏迷、全身出血等癥狀。如果發現新生兒有“五不”嚴重癥狀之一,需要立即送往醫院治療。

在治療新生兒敗血癥的過程中,家長需要盡量保留母乳。每天用吸奶器把乳汁吸出來,送到病室里讓護士給寶寶吃,這樣既可以保證寶寶的營養和疾病恢復,又可以保留母乳,以便寶寶出院后可以繼續母乳喂養。同時,家長還需要注意,敗血癥住院時間長,用藥也多,需要做好在人力、經費上的準備。當寶寶病情好轉時,不要要求提前出院,否則可能會因為抗生素應用療程不足而使病情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