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癮的神經生物學機制與干預策略探討
13歲男孩,小學六年級學生,10歲時隨同學去網吧玩互動游戲,開始每周放學后僅去1~2次,到時間自己知道回家,,以后逐漸迷戀于網上暴力游戲,去網吧次數增多,上網時間不斷延長,常通宵達旦在網吧度過。自從玩網絡游戲后,患者常逃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終日不忘網上活動情景,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患者變得孤獨,對同學冷漠,厭倦社會活動及家庭聚會。近一年又癡迷于網上聊天,結識一些網友,稱在網上得到同情和安慰,喚起了激情。從此,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在網交談,欲罷不能。為上網不擇手段,沒錢就與網友結伙在校外搶劫低年級學生的錢財,有時偷家人的錢。曾受到公安部門教育,但不知悔改。為上網曾將家中一些電器偷偷賣掉獲500元,全部揮霍在網吧。家長批評、勸說無濟于事。一旦離開網吧,患者終日無精打采,無所作為,情緒時而易激動、時而焦慮、抑郁。當家長不讓上網吧玩游戲時,會失去理智地打家長或砸東西。其父母告訴我們,他在沒有上網之前在家聽父母的話,學習成績在班上前10名,現已科科不及格… 父母在極度失望下帶其來我科就診,我們發現,患兒除有睡眠障礙外,還存在較嚴重的焦慮癥、注意缺陷障礙等。我們診斷其為“網絡成癮綜合癥”。給予相應的抗強迫藥物治療,一周后,就配合心理輔導及家庭治療。如改變他的作息時間,改變他對電腦使用的態度,給予不斷的鼓勵、強化,逐漸建立其信心。同時改變父母打罵為主的教育方式,代之理解誘導。2-3周后,患兒癥狀明顯改善,在我科堅持治療2個月。在治療過程中患兒又獨自上網吧兩次。家長意識到環境的不良影響,立即搬了家、換了學校。之后他又可以正常學習和生活,跟家人的關系又親密和諧了,不再到處找網吧上,但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未達到上網吧前的名次。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
網絡成癮的臨床表現
早期:感受到上網的樂趣,上網時間不斷延長,出現記憶力、主意力下降,渴望上網、精神上依賴。 進展期:身體依賴,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上網后精神狀態恢復至正常水平。 晚期:出現與生理因素無關的體重減輕,憔悴,每天連續長時間上網;一旦停止上網,就出現急性戒斷綜合征。
網絡成癮的機制
1、醫學模式-生物學理論:Giannini與 Minuer認為:成癮行為與6種不同的神經遞質有關:r-氨基丁酸、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內啡肽。目前研究較多的是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上網持續時間過長使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會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但之后則令人更加頹廢、消沉等負性情緒。
2、ACE模型:
由于上網的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及Escape(逃避現實性)導致上網的人們易全身心投入。
3、行為解釋理論:以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和Skinner的操作控制理論為基礎。青少年的自我發育尚不能適應社會,常有無助、依賴、挫敗感。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難或挫折,將情感滿足和壓力釋放轉向網絡,逃避現實生活而換取“網絡人生”的幸福。
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危害
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造成的影響是很嚴重的,研究發現在游戲的刺激下變得興奮,能量過度釋放以致不能維持睡眠周期,患者在戒斷電子游戲活動中出現失眠、頭痛、注意不集中,消化功能不良、惡心、厭食、體重下降。患者主要表現為尋求電子游戲活動的行為,這與尋求藥品的行為類似,為了獲得電子游戲的活動,甚至可以不擇任何手段,用掉自己的學費,生活費,欺騙父母索取錢以達到玩電子/網絡游戲的目的,造成個人品行方面的問題,喪失人格和自尊。
網絡成癮的治療:
目前國內外尚無成熟的治療方法,我科在臨床工作中做了以下總結。
1、 藥物治療:如患者出現幻覺、妄想、思維紊亂等癥狀,或出現社交淡漠、少語、反應遲鈍等癥狀時,首選維思通。對于無明顯情緒障礙的網絡成癮患者,首選蘭釋等抗強迫藥物。
2、心理治療:
個別心理輔導:1)首先要了解每位患者心理及生活、學習環境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重大生活事件對成癮者的影響,尋找其不良性格和負向情緒的根源。2)與網絡成癮青少年一起客觀全面地分析評價網絡游戲、網絡信息、網上人際交往,讓患者認識到電腦是工具,不是玩具。同時對比患者的過去與現狀,讓他們認識到網絡成癮行為與其他青少年學習行為的不同之處,成癮后對自身軀體及心理上帶來的危害,轉變患者對網絡迷戀和依賴的認知成分,鼓勵患者自由地充分地說、想、談感覺、談憂慮,達到壓抑的釋放。3)協助網絡成癮者恢復自身的生活規律,恢復其生物鐘,轉移其對網絡的注意力,引導他們尋找有益的興趣生長點,擴大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面。對于嚴重網絡成癮者輔以藥物治療,消除情緒障礙及睡眠障礙。
家庭支持治療:1)首先讓家長意識到網絡具有極強的致癮傾向和誘惑作用,減少對成癮者的責備,與成癮者就其成癮的原因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嘗試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避免簡單的打罵,不讓他們有被拋棄、孤獨無助的感覺。并培養家庭多方面的共同興趣和愛好。2)讓家長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協助患者完成治療性家庭作業,同時要改善造成患者心理行為問題的不良環境或教育方式。
3、給患者的建議:
1)在相反的時間上網,打破使用網絡的定勢。
2)借助外力的作用,如鬧鐘或其他人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和阻止。
3)制作提醒卡:IAD引起的問題,戒絕后帶來的好處等。列出個人生活清單:成癮前的日常活動
4、給家長的建議:
1)上網追求新的信息有其好處,但必須限制在兩個小時之內。
2)網絡游戲只是一種虛擬的世界,家長幫助孩子不斷充實人的各種體驗,在現實和虛擬之中取得平衡,如多參加社會活動,體育運動,與同學建立友誼等。
3) 如果發現有網絡成癮傾向,要盡快借助親友、社會或醫生的力量來幫助矯正,嚴重到一定程度需要藥物治療加行為干預。
4) 家長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督促孩子守時。一旦發現孩子有網絡成癮傾向,應與孩子一起找到他們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原因,幫助他們擺脫成癮。
5、 由已治愈的網絡成癮青少年以講課、交友的方式來感染、教育正在治療的IAD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