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后的孩子應逐漸培養他們自己大小便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會在孩子1歲左右開始訓練他們自己排便。他們每天按時讓孩子坐在便盆上排便,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坐在便盆上排便。然而,這僅僅是一種低級的訓練,心理學所說的神經系統的“條件反射”。實際上,1歲以內的小兒對自己的排便行為并沒有真正的認識,他們的配合完全是無意識的。

一些專家學者在調查5歲以上孩子的尿床癥時,發現幾乎都和過早的訓練大小便有關。因為過早地接受這種排便訓練的孩子,日后會產生抗拒心理。所以,周歲以內的小兒沒有必要進行大小便的訓練。

大約在1歲到1歲半之間,孩子對排便逐漸有了較明確的意識,盡管他們這時不能確切地表達出來,然而細心的媽媽可以發現,小兒此時會在做事情時突然停下來,或面部表情發生瞬息的變化。

因此,1~2歲的幼兒,是接受大小便訓練的最好時期,此時他們對大便的先兆和排泄也有了更鮮明的意識。他們可能玩著玩著會突然停下來,過后顯出不太舒服的樣子,也可能用某種表情或某種聲音向父母表示尿布臟了,仿佛在期待有人前來清掃一番。不過,真要在糞便排出之前及時發生信號,把大便拉在廁所里,則有待于幼兒對腸運動的先兆產生充分的意識。而要實現這一點,不僅需要父母適時的鼓勵,而且還需要一個過程。

訓練小兒大小便,不能勉強,要在兒童自愿的前提下進行,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訓練,不至于在以后產生大小便失禁的現象。只要孩子大小便不在褲子和褥上,就應當適當地表揚。孩子不愿意坐便盆不要強迫,坐3~5分鐘就應當結束,即使沒排出來,也不要斥責孩子。

訓練大小便,首先要讓小兒對便盆產生印象。在開始的一周里,要讓他覺得這是一件新奇的玩具,可讓他穿著衣服去坐坐。要讓他覺得便盆像板凳一樣,并對它產生好感。如果孩子不愿坐著玩了,那就應馬上讓他起來,不能讓他覺得坐便盆像在坐牢,而要使他自覺自愿、高高興興地去進行。如果第一周還坐得勉勉強強,那就再試一周。

當孩子對便盆有興趣以后,就可以開始訓練讓他知道便盆與大小便的關系。這時可以讓孩子認識的大孩子做范例,也可以告訴他,父母是怎樣大小便的,對他要耐心解釋。當孩子接受了大小便與便盆之間的聯系后,父母可以找個最有可能大小便的時候,把他領到便盆前,建議他坐上去試一試。如果孩子不肯,也不要勉強。只要有一次成功了,那以后就好辦了。

每天這樣試一試,如果連續兩周孩子一點兒沒拉到便盆內,就應當將這事放一段,過幾周以后再試,直到孩子開始流露出主動的意思,每天再試兩三次,看他拉不拉。若孩子成功地將屎拉進了便盆內,要給予熱情的表揚,并給予適當的獎勵,比如一塊糖或一個蘋果,這將對他起到鼓舞的作用。另外,便盆最好選擇塑料的,以避免冬季孩子的皮膚碰上去感到太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