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一個聰明伶俐、討人喜歡的小機靈鬼,她的嘴巴甜得讓人高興,因此得到了“櫻桃小豆子”的外號。這天,她在院子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得非常開心,但沒過多久,她卻哭著跑進了房間。原來有個小朋友說她走路像鴨子,一搖一擺的。有的小朋友還模仿她走路,并給她改了外號,叫“櫻桃小鴨子”。

豆豆自一歲開始學會走路,到一歲半的時候,她的走路姿勢已經相當穩定。然而,她的姿勢與周圍的孩子有些不同,從背后看,確實有點像小鴨子的步態。當時,豆豆的母親并沒有太在意。然而,現在連小朋友都開始嘲笑豆豆,豆豆的母親心里開始擔憂,會不會有什么問題呢?

第二天,母親抱著豆豆去找醫生。醫生檢查后,讓豆豆去拍了個X光片。結果出來后,醫生告訴母親,豆豆患上了雙側發育性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是人體的重要關節,由骨盆的髖臼和股骨頭構成,這兩者就像中醫搗藥用的臼和杵,位置正常時,可以相互促進發育,髖臼能充分覆蓋股骨頭,髖關節可以正常活動。然而,當出生時或發育過程中出現位置異常,兩者不能正常地相互促進發育,就會導致發育不良,髖關節活動因此出現障礙。這種發育不良,可以是單側發病,也可以是雙側發病。

如果是單側發病,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孩子走路時兩腿的腹股溝和臀部的皮紋是否對稱,下肢長度是否一樣來初步發現。當孩子學會走路時,我們可以觀察他們的走路姿勢,如果與正常人不一樣,那么很可能就是患上了單側發病。單側發病的孩子,一般表現為兩邊腹股溝和臀部的皮紋不對稱,下肢長度不一樣。而患病的一側會出現膝外翻,下肢兩邊不等長,久而久之,會形成脊柱向一側彎曲。

如果是雙側發病,患兒的臀部會增寬,走起路來就像走“鴨步”,并漸漸出現腰椎向前凸出。髖關節脫位如果不治療,自然發展下去的話,病人在30~40歲間就可能提前出現髖關節退行性變。因此,愈早發現,病變愈輕,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在國外,一般是在新生兒篩查作髖關節的超聲檢查時發現。但由于需要多次檢查,費用較高,在我國難以普及。在國內,一般是在孩子走路出現異常時才會被發現。

治療髖關節脫位的方法會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病情不同而有所區別。對于小于6個月大的孩子,我們可以采用吊帶進行保守治療。對于6個月到3歲的孩子,我們則需要先行手法或者手術進行復位后,再應用“石膏+支架”的方法進行系統治療。而對于大于3歲的孩子,則需要進行手術,手術的方式也有很多,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在這些治療過程中,定期、系統的復查是治療的關鍵。我們可以根據髖關節的發育動態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降低后遺癥和并發癥的發生。

在得到及時、系統的治療后,我們的“櫻桃小豆子”又恢復了活潑可愛的一面,哪還有人叫她“小鴨子”呢?

鏈接:背小孩,防關節脫位

用背帶背小孩的方式,即讓嬰兒伏于母親背上,使其雙下肢自然彎曲,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這種姿勢是維持髖關節穩定的最佳狀態。三角形的尿布兜也可以讓髖關節處于最佳狀態,有助于預防髖關節脫位。

編輯推薦: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常見癥狀寶寶髖關節脫位不治影響一生父母須知的寶寶脫臼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