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肉食消費的適度探討
過度肉食對中華民族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當前,我國人均農業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21世紀,人口與農業自然資源的嚴重短缺問題將愈發尖銳,我國農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居民肉類消費的持續增長顯得尤為重要。生產1斤雞肉或豬肉所需的糧食量約為3~5斤,這種耗糧型的肉食生產模式無疑會給我國帶來巨大的壓力。
眾所周知,我國人均土地資源、水資源和能源都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能源為例,1995年,美國的能源消費按石油換算,每人每年達7905公斤,而我國僅為707公斤。如果我國人均消費達到美國的平均水平,那么就需要整個地球的資源。面對人口眾多、耕地日減、糧食轉化為肉類食品的嚴峻局面,中國人的消費欲望不能太高,在吃的方面絕不能盲目“西化”、仿效歐美“高肉食”、營養嚴重過剩、不健康的膳食方案。
中國人民必須振奮民族精神,堅持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保持艱苦奮斗和節儉勤勞的優秀傳統,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世代相傳。在這方面,韓國的經驗值得借鑒。大家知道,韓國的人口密度列孟加拉國和臺灣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在20世紀60年代,韓國人的膳食熱量供給還比較短缺,20世紀70年代以后達到了推薦膳食供給量(RDA)的水平。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蛋白質的供給才可以滿足需求。
根據韓國的飲食標準,在膳食纖維、非營養物質的攝入量方面較發達國家占有優勢。由于動物性食物攝入量下降,液體食品和脂肪占了總熱量的20%。20世紀90年代,韓國人的營養攝入量和膳食平衡總體適度。由于堅持傳統膳食結構,飲食中非營養類物質所占的比重比較高,足以提供膳食纖維、抗氧化劑、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等各種有益于健康的物質。這些成分位于營養價值和美味可口之后,體現了食物的健康功能。
由此可見,同發達國家相比,韓國居民中“文明病”的低發病率應歸功于堅持了健康的飲食習慣。韓國傳統飲食依托半素食的飲食結構為基礎,提供適度的、而不是過多的營養物質和能量。我認識一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女處長,她素來身體比較胖。一次有機會被安排到韓國的漢城(現在叫首爾)參加為期60天的技術培訓,回國后見到她,發現這位女處長秀氣了許多。她告訴我,在韓國這60天體重一共減掉了5公斤。因為在韓國吃的伙食并沒有在中國到處可以見到“高肉食”、營養嚴重過剩、不健康的膳食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