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期是寶寶抵抗力相對較弱的階段,主要是因為寶寶尚未完全適應斷奶后的生活,以及對輔食的消化和接受度不足。因此,對于斷奶期的寶寶,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呵護和關注。那么,斷奶后如何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呢?

一般來說,斷奶并不會直接影響寶寶的免疫力。因為就像我們大人一樣,在離開故鄉去到一個新的地方或者開始新的生活階段時,身體都會出現適應問題。而寶寶的斷奶過程,就像我們大人經歷水土不服的過程一樣。寶寶一出生就習慣于喝母乳,而突然間斷奶,改變了他們的飲食,當然會出現一些反應,但這都屬于正常現象。

斷奶后,寶寶出現抵抗力下降、便秘、腹瀉等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1、母乳營養未能及時銜接。早期嬰兒的免疫力來源于母乳,當孩子的免疫力未能適應整個環境時,突然斷奶會引起孩子身體的不適。孩子會出現相應的癥狀,如發燒、拉肚子等等。斷奶后,寶寶從母乳中獲得的乳鐵蛋白等其他免疫活性物質的含量會不同程度下降,再加上寶寶在日常飲食中未能及時銜接母乳營養,加強營養的攝入。斷奶前后,營養斷層,寶寶的抵抗力自然會下降,容易出現感冒生病的情況。2、攝入的輔食不容易消化吸收。母乳容易消化吸收,因此母乳期間的寶寶比較少出現便秘、拉肚子等消化不良的情況。斷母乳后,寶寶飲食習慣發生變化,再加上攝入的輔食不容易消化吸收,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

那么,斷奶后如何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呢?

首先,我們需要選擇好的斷奶食品。這種食品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熱能,營養價值高,強化了一定量的寶寶所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寶寶易于接受并愛吃。斷奶食物應細膩、滑潤、易消化,不含果蔬中的籽或長纖維等,口味應清淡適中,不添加鹽、糖。常用的有:稀粥、面包粥、蛋黃和菜泥,菜泥的品種可經常更換,可以用土豆、胡蘿卜、菠菜、南瓜等做成菜泥,逐步添加肉泥。

其次,我們要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對10~12個月的寶寶開始訓練獨立吃飯的能力,給他創造一個整潔、安靜、愉快的吃飯環境和氣氛。這時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吃飯時易受干擾,大人不要過多地干涉他,也不要打攪他,讓寶寶集中精力把飯吃完吃好。

再者,我們要及時預防接種。為寶寶預防接種是人類抵御傳染性疾病而采取的積極措施。2個月內接種卡介苗;2~6個月口服脊髓灰質炎及白百破疫苗;6~12個月接種乙型腦炎疫苗(每年一次)、麻疹減毒活疫苗、乙肝疫苗等;1歲接種流行性腦膜炎菌苗(每年一次)、卡介苗(復種)。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寶寶的體育活動。寶寶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適當的體育活動能增強全身的生理功能,促進寶寶生長發育,提高機體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1歲的寶寶有獨立行走的能力,活動范圍增大,此時家長可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多進行走、爬行取物、撿皮球、拉小鴨車走、推車前進等運動。活動時間可從15分鐘逐漸增加到60分鐘左右。

最后,我們需要注意斷奶后寶寶不接受奶瓶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奶瓶喂奶的所有因素接近母乳時的條件,寶寶也就不會那么抵觸了。第一就是奶瓶的奶嘴質感要接近,這個不難,現在很多奶嘴不論是從形狀上,還是質感上都做得非常好。在大型商場就可以買得到。第二就是流速,奶瓶的流速比母乳的流速要快,所以其實寶寶吃起來是不費力氣的,但是因為寶寶吃習慣母乳了,所用的力氣也已形成習慣,對于力道的掌握也是輕車熟路了,但是用同樣的力道來吸奶瓶的話,寶媽們需要注意不要讓寶寶嗆到了,所以這個時候選用奶孔比較小的奶瓶比較好。因為配方奶粉的溫度不是母乳是恒溫,所以溫度如果沒有掌控好的話,加上寶寶開始的力道也很大,就有可能發生嗆奶時燙到寶寶,雖然這個燙不是大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泡奶粉的水溫不能太高),但即使只是寶寶自認為感覺不好,也有可能造成寶寶更加排斥奶瓶,因為所有感覺都是不爽的嘛。第三就是氣味,母乳是淡淡的清香甘甜,而奶粉聞起來相對母乳而言會濃郁些,商家為了口感的好,所以會更甜些,這些對于寶寶的認知里就是跟平時吃的母乳不一樣,所以抗拒,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在要斷奶前就給寶寶嘗試用奶瓶喂母乳。這樣,至少寶寶勉強還是可以接受的,慢慢于把母乳換成奶粉也許就不那么困難了。第四就是喝奶習慣性的姿態,寶寶喝母乳的時候是半躺在媽媽的懷里,媽媽的懷抱溫暖而安全,非常安逸的。而當奶瓶喂的時候,突然前胸空落落的,這種失落感會讓寶寶產生焦慮,緊張。所以我們在姿勢上也要盡量接近母乳喂養時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