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這是一個并不輕松的話題,然而,孩子的成長過程卻可以輕松而愉快。他們的童年應該是充滿幸福和快樂的,這是由于他們接受的教育方式是無聲的,無形的,他們最喜歡這種方式。在我國,少先隊員俞凱平是一個知名的“昆蟲學家”。他能夠說出很多稀有昆蟲的名字,而他親自收集和制作的幽靈螳螂、彩蝶等多種昆蟲標本,技術專業且正宗,讓很多人對他敬佩不已。實際上,俞凱平從小就喜歡動物,他的主要愛好是捉小蟲子、養小蟲子和觀察小蟲子。因此,在節假日里,他的父母常常帶他到北京的野外尋找小蟲子,教他如何個人收藏和搜索、收集相關材料。在日復一日的累積中,他的興趣愛好更濃了,他立志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昆蟲學家。帶著這個理想,俞凱平輕松、開心、積極、執著地學習著。

在孩子們的心中,“成長”不僅是成績,更重要的是比考試成績更關鍵的素質。因為,“成長”需要理想、友情、興趣愛好、開心、自信心、堅毅、膽量和信心的“滋潤”。苗瀟瀟是班級的語文課堂代表,她喜歡文學,看到許多同學不喜歡語文課,她就帶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和同學們一起讀,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苗瀟瀟特別喜歡拍攝,她也把這一愛好運用到學習語文上——利用周末和業余時間,她拍攝了許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照片,例如密密麻麻的白楊林和孩子們影子襯托下看起來更高大、威嚴的杏樹。她把課文內容具象化的描繪影像化,讓學生們體會到語文課學習的樂趣。

實際上,孩子的學習培訓潛力是無窮的,方式也是形式多樣的。如果父母和老師能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興趣愛好所屬,發揮特長,積極引導,激勵孩子在期待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他們的學習培訓應該是開心的,童年也將是幸福的。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他們的各種能力是漸漸培養出來的。英國的教育學家杜威就是以倡導讓孩子在活動中和觀察中逐漸塑造能力、營造個性化的教育理念,而促使英國在二戰后的學校德育方式產生極大變化的。西班牙的教育學家馬拉古齊也認為我們要非常注意和重視兒童的時間,為孩子的成長空出時間,教育要用心去感受,換句話說:教育工作者——父母、老師不應該以孩子未來才能做到的能力水平來規定現在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急切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強加于還沒有完善的孩子身上。

現在的家長迫不及待地期待孩子掌握他們認為有效的一切專業知識;他們不明白教孩子思考,只是希望孩子記住所有的答案;他們不愿意讓孩子去嘗試做真實的自己,只是處處防備孩子的“外遇”。有一位家長規定他的女兒五歲就能彈琴,然后就上舞蹈培訓班、外語班,一年級發表論文,小學四年級寫一萬字的古代武俠小說,初一一夜寫七千字的現代言情小說,這種教育正常嗎?這是他們這個年紀應該接受的教育嗎?這種過早開發孩子潛力的教育在當下是一種社會上的教育風尚,實際上通常是做了負功。例如讓孩子學美術吧,家長們早就把孩子送到專業老師的班級接受標準方法指導,結果是很早就能夠畫什么就像什么,但是卻造成了孩子失去了應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什么不能讓孩子隨意地藝術涂鴉,感受自由想象、不受束縛的快樂?

現在,許多家長把大部分的精力、物力和資金都投入到孩子的身上。然而,許多家長的良苦用心最后不一定都能得到預期的效果,有時,孩子反而變成了父母的困擾之處。如果家長不顧及各種因素,而一味地提高要求、增加負擔,其結果可能是期待越高,心寒越大。因此,父母會失去許多良好的心態和細心,多了嚴苛和指責。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在這種壓力下通常會下降,難以如人愿。

在孩子的成長問題上,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對孩子不能一味地提高要求,加重負擔,要學會思考孩子的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積極地全方位引導,讓孩子享受成長,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平安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