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醫藥報刊協會最近舉行的兒童感冒用藥安全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疾病預防、臨床藥學、兒科和呼吸科的專家表示,兒童在治療時常被當做“縮小版的成人”來使用藥物,存在很高的用藥安全風險。藥物一般是通過肝臟代謝、腎臟排泄,而兒童臟器尚未發育完全,僅憑藥量“酌減”難以確保不對兒童身體造成損傷。

我國當前用于兒童的藥品,尤其是兒童專用藥的品種還是相對不足,選擇性受限,很多時候是將成人用藥進行劑量酌減去應用。兒童的生長發育和發病都有特殊性,治療方案的選擇考慮的因素較為復雜,兒童專用藥可以做到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服藥量進行調整,劑量準確,服用方便,既能提高用藥的依從性,又可減少用藥不當和藥物不良反應,顯著提高兒童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兒童用藥劑量做到精準是臨床上非常犯難的問題:一方面藥品說明書上標注的“兒童減量”或“兒童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等概念相對模糊;另一方面藥品包裝較為籠統,拆分出較為精準的兒童每次用藥量,“著實非常費工夫”。

兒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服用抗菌藥物。發達國家品牌藥品的說明書往往非常詳細地列出各種藥物不良反應信息,而國內很多生產廠家的藥品說明書則極為簡單,可能會降低兒童用藥安全性。因此,在選擇兒童藥品時,應該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并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和用藥劑量。同時,應該盡量避免將成人藥物直接用于兒童,因為成人和兒童的生理和病理特征不同,藥物代謝和排泄方式也不同,可能會對兒童身體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