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步能牽手嗎?什么不能牽著寶寶的手一起走?
孩子與父母行走時,孩子個子較小,容易走丟。父母會牽著孩子的手,但由于孩子與父母身高差距大,且孩子胳膊短且脆弱,容易出現問題。過度牽拉孩子胳膊后,可能導致“牽拉肘”。什么是“牽拉肘”呢?它是因為過度牽拉孩子手臂而導致的,也被稱為環狀韌帶移位或橈骨頭半脫位。與脫臼相比,牽拉肘較為輕微。
牽拉肘常見于2~4歲的幼兒,6歲以上則較少出現。這是因為幼兒骨骼發育尚未完全,環狀韌帶相對較松弛。當孩子受到強力牽拉或外傷時,可能導致橈骨小頭部分脫出,環狀韌帶嵌入肱橈關節間。
在臨床中,最常見的情況是家長在給孩子穿脫衣物時,動作生硬,總是生拉硬扯的,尤其是生氣時。學步期、散步走路時,家長牽著孩子,孩子胳膊伸得過直,加上家長牽拉力道過大,也容易導致牽拉肘。此外,拉著孩子胳膊玩“蕩秋千”、“拔蘿卜”、“拉大鋸”等游戲,孩子跌倒時用手掌或肘部撐地,家長在扶孩子時拽他的胳膊,也容易引發牽拉肘。
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以上問題,可能是牽拉肘,家長應及時就醫處理。處理牽拉肘的方法如下:固定患肢,及時送醫。切忌反復亂動或試圖屈曲肘關節,以免造成關節二次損傷。用冰袋對患處進行冰敷,然后及時送醫治療。
雖然有些情況下,家長可以嘗試自己復位關節,但通常不推薦這種做法。醫生會將孩子上肢肘關節曲90度左右,然后用大拇指扭住橈骨頭的位置,隨后對前臂進行輕輕的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聽見“咯吱”的聲響即為復位成功。復位成功后,家長也要注意護理,不要讓孩子的患肢頻繁或大幅度的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避免造成孩子牽拉肘。彎腰時,不要讓孩子的胳膊伸得過直。現今社會非常流行一個詞叫“反差萌”,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忽略孩子的安全。在牽手時,家長可以稍稍彎腰或身體傾斜靠近孩子,讓孩子的胳膊彎曲,減少手臂的拉力,為寶寶提供足夠的意外緩沖保護。此外,不要用力拉孩子的胳膊。在街上,家長不要用力拉孩子的胳膊,以免引發牽拉肘。同時,在拉扯寶寶胳膊進行游戲時,家長也要注意安全,避免造成寶寶牽拉肘。
最后,家長需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溫柔、多一點溝通,不要讓孩子生活在成長隱患之中。只要家長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和處理孩子的牽拉肘,就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