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是預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我國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接種。然而,并非所有孩子注射后都能產生抗體,這才是預防的關鍵。關于寶寶乙肝疫苗的接種次數和注意事項,對于家長來說,是需要了解的。

一般來說,新生兒會在出生后的24小時內接種第一劑乙肝疫苗(也被稱為卡介苗),然后在滿月時接種第二劑,最后一劑則是在一歲生日時接種。我國乙肝的主要傳播途徑與歐美有所不同,垂直傳播占乙肝傳播的70%以上,但歐美卻很少有垂直傳播者;而在非洲、美洲,性傳播的機會卻較高,可達40%以上。這表明乙肝的感染及發病和種族、國家、遺傳、年齡等等因素都有關系。因此,為寶寶注射乙肝疫苗是刻不容緩的。

乙肝疫苗的接種次數是怎樣的呢?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種共分為三針,按照0、1、6個月的程序進行,即接種第一針疫苗后,間隔1個月和6個月分別注射第二針和第三針。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新生兒的接種部位通常為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內,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內注射。單用乙肝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保護率高達87.8%。

至于乙肝疫苗的接種次數,乙肝疫苗接種后產生的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下降。一般接種乙肝疫苗,注射三針后一個月內,97%的人都可以測到表面抗體,第二年仍保持在這一水平,第三年降到74%左右,抗體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種疫苗,主要是要在測定乙肝表面抗體的滴度后,決定何時再打乙肝疫苗。

如果接種疫苗后沒有產生抗體,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法:1、有些人抗體產生較晚,被稱為應答遲緩。對此可加注1~2針,或者重新接種疫苗,并且適當增加劑量。2、可采用0、1、2、12個月的免疫程序。3、在接種乙肝疫苗同時,合用小劑量的白細胞介素-2。4、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對乙肝疫苗的免疫應答,可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