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fā)燒因揭秘與退燒妙招
寶寶退燒,掌握時機至關重要。對于低燒患兒,我們可以選擇使用物理方法進行退熱,而對于高燒患兒,一般會選擇藥物降溫,如乙酰氨基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布洛芬片”。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給寶寶退燒的機會呢?

寶寶發(fā)燒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外在因素:人體體溫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如天氣炎熱時穿著過多的衣服、喝的水過少、室內的空氣不流通等。 2. 內在因素:生病、發(fā)燒感冒、支氣管炎、扁桃體發(fā)炎或其他病癥。 3. 其他因素:如預防接種,包括蕁麻疹、傳染病、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等反應。
寶寶體溫的控制: 1. 低燒體溫在37.5℃~38℃之間,屬于低燒,此時可以采取物理降溫的方法。 2. 高燒體溫在39℃以上,需要藥物降溫。
發(fā)燒是人體對病毒感染或病菌侵入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這種反應有助于擊潰侵入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于寶寶的一切正常生長發(fā)育。發(fā)燒的間歇熱和規(guī)律性,也有助于醫(yī)生進行病因的確診,例如下午睡覺時出現(xiàn)的出汗,可能與肺結核有關。因此,一般的輕到中度發(fā)燒不需要進行退熱處理,只需要注意室內通風和寶寶的有效休息,適當補充水分、鹽分、糖分和維生素等,寶寶的癥狀會得到改善。
然而,當寶寶體溫達到39℃以上時,就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對于高燒患兒,除了藥物降溫外,還可以使用物理降溫的方法。當寶寶體溫上升過快、神智不清、難以給藥時,物理降溫就顯得尤為重要。
物理降溫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1. 使用35%~50%的乙醇擦拭寶寶的上、下肢兩側及背部,尤其是腋窩下、腹股處,每次擦拭約2~4分鐘,以達到退熱的目的,但需要避免擦拭胸部。 2. 使用醫(yī)用冰袋敷在頸部、頭部、腋窩下、腹股等處。這兩種方法均需等待30分鐘后再測量體溫,以觀察其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降溫相對較溫和,但效果可能沒有藥物退熱好。當物理降溫效果不佳時,也可以考慮使用藥物退熱。在給藥途徑上,皮下注射退熱相對于口服更為快速,可以考慮采用。對于兒童使用的鼻滴劑和塞肛的外敷栓劑等,具有快速退熱的效果。
總的來說,退燒對于寶寶的健康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寶寶的體溫變化,及時采取合適的措施,幫助寶寶度過發(fā)燒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