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產下一個美麗可愛的寶寶,她感到非常高興。然而,讓她感到驚訝的是,寶寶出生后不到第四天,就出現了黃疸,而且滿月后黃疸仍然沒有消退。阿英感到非常焦慮,于是帶著寶寶去縣醫院進行檢查。醫生告訴她,寶寶患的不是肝炎,而是“母乳性黃疸”。阿英不解:自己用母乳喂養寶寶,怎么會引發黃疸呢?于是她向婦產科資深醫生史醫生提出了疑問。為了幫助她解憂,史醫生簡潔明了地回答了她關心的問題。

  從醫學角度來說,新生兒出生時皮膚紅潤,但喂母乳后不久,如果出現皮膚及黏膜黃疸,這就是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可達1%~2%,甚至更高。為什么有些寶寶用母乳喂養后會出現黃疸呢?科學家觀察到,這可能與新生兒小腸對膽紅素回吸收增多有關。

  據專家認為,母乳性黃疸是由于母親的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別高,使膽紅素在乳兒的小腸中被重吸收,于是寶寶便出現了黃疸并持續不退。

  母乳性黃疸一般可分為早發型及遲發型兩種類型。早發型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及達到高峰值的時間相似,即在出生后2~3天出現,并于第4~6天最明顯,然后在兩周內消退。然而,從臨床實踐來看,母乳性黃疸的最高值要超過生理性黃疸。遲發型者出現時間較晚,常緊接生理性黃疸之后發生,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后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現。無論是早發型還是遲發型母乳性黃疸,一旦停喂母乳或改喂牛乳3~5天后,黃疸就會減退;若再開始給予母乳喂養,黃疸亦可重新出現。母乳性黃疸比一般生理性黃疸的持續時間長,可達1~2個月,但化驗可與肝炎相鑒別。

  出現母乳性黃疸后是否應停止喂養母乳呢?一般來說,大可不必。母乳性黃疸的預后良好,通常不會出現較重癥狀,也不需要特殊的藥物治療,更不必緊張地帶著孩子反復去醫院求治,以免交叉感染。停喂母乳后黃疸會立即消退,但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營養品,為使患兒得到必需的營養,采取多次少量母乳喂養的方法,并經常監測血清膽紅素濃度,一旦增高明顯,則立即暫停母乳喂養。暫停期間,宜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待新生兒黃疸減輕或消退后,再繼續母乳喂養。此后,即使有輕度黃疸,也不必再停母乳。一般來說,隨著月齡增高,黃疸可逐漸消退,對嬰兒并無多大影響,對此患兒家長可盡管放心。

  編輯推薦:新媽小心母乳養出“小黃人” 母乳性黃疸不可怕新生兒黃疸 父母怎么辦?寶寶曬太陽 黃疸退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