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是“試管嬰兒”患重病 媽媽獨自一人異鄉求醫

“就算只有我一個人堅持,我也不會放棄,為了這個來之不易的孩子,因為孩子太辛苦了。”近日,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的時候,這位39歲的媽媽滿臉憔悴地說。今年兩歲的孩子周子怡(化名),今年年初被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重型)。此后,住院、打針、化療、骨髓移植、移植后的排異反應接踵而來,病情的惡化以及高昂的治療費用壓垮了這個家。孩子爸爸已經放棄了,但媽媽至今仍然在醫院陪護照顧她。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冰晶

一次摔跤后血流不止 在醫院經歷“生死一夜”

今年39歲的袁素紅(化名),湖南長沙岳麓區坪塘人。2006年,她和同鄉周正飛(化名)結婚。為了懷孕,袁素紅嘗試過很多辦法,也一直喝中藥調養。折騰了一段時間后,好不容易懷上了,又檢測出是宮外孕,不得不放棄了孩子。2009年,袁素紅和丈夫周正飛決定做試管嬰兒,第一次試管并沒有成功。直到2013年,第二次試管后,袁素紅才成功懷孕,于2014年生下了大女兒。袁素紅說:“當時做試管的時候留下了凍胚,大女兒兩歲的時候,我們又覺得她一個人也挺孤單的,就想著再生一個孩子。”于是,取用了凍胚,袁素紅接受了第三次試管。2017年7月10日,周子怡出生了。

幼女是“試管嬰兒”患重病 媽媽獨自帶女異鄉求醫

2019年1月22日,小子怡摔了一跤后,流鼻血十幾個小時不止。當晚,家人把小子怡送到急診科抽血檢查。隨后發現血樣有問題,又重復抽血檢查,結果還是不正常,當時就輸丙球蛋白四瓶,可血一直流著止不住,血流得太多,護士再次抽血時都已經抽不出來了。那一晚驚險之后,孩子第二天就被送進了住院部。半個月后,小子怡的診斷結果出來了,診斷書上赫然寫著“再生障礙性貧血(重型)”。

轉院接受骨髓移植

東拼西湊七十多萬都用光

4月18日,家人帶著小子怡來到了位于廣東的東莞市臺興醫院。6月1日,孩子接受了骨髓移植,是匹配臍帶血做的移植。袁素紅告訴記者,移植后,孩子出現了血象排異,血小板還徘徊在個位數,輸了血小板也還是升不上去,又換了排異藥。袁素紅說,在醫院的醫療費每天能有好幾千,高的時候能達到上萬。“已經用掉七十多萬了,其中有四十幾萬都是四處借的,還有十幾萬是水滴籌和騰訊公益籌集的,到現在為止,手頭的錢都花得差不多了”。

記者聯系到袁素紅的時候,她一個人在醫院照看著孩子。“孩子的爸爸呢?”記者不禁問道。“孩子生病快一年了,一直是我一個人在照顧她,孩子的爸爸幾乎放棄了。”

記者隨后采訪到了孩子的爸爸周正飛,他說自己目前正在老家湖南長沙打工。“我不是不愿意救孩子,我也是沒有辦法。”周正飛提到了家里的狀況,在農村的父母也沒有收入,5歲的大女兒需要學費還有生活費。“說實話,我心里是想放棄了,我的收入對給孩子治病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錢,家里還有其他人要生活。”

岳陽晚報全媒體訊>(通訊員 王禮保 余丹)3月2日,岳陽市婦幼保健院(岳陽市產前診斷中心掛靠單位)醫學遺傳科聯合產科、超聲醫學科,成功為一名雙胎妊娠孕婦進行了羊水穿刺術,該例穿刺術為岳陽市首例。

孕婦張女士因“二代試管、雙胎妊娠,唐氏篩查21三體臨界風險”需行羊水穿刺產前診斷,在市婦幼保健院副院長沈小卜、醫學遺傳科主任鄔洪梁、產科副主任康昭海、超聲醫學科副主任張青的指導下,陳麗婭副主任醫師在超聲引導下為該孕婦進行了雙胎妊娠羊水穿刺術,整個過程和孕婦溝通良好,操作順利,成功獲取了胎兒羊水。

據陳麗婭醫師介紹,二代或三代試管嬰兒、雙胎及多胎妊娠者不適于單獨使用產前篩查技術(如母體血清學篩查、產前超聲檢查以及無創 DNA 檢測等),必須使用羊水穿刺等介入性產前診斷技術,以便更精準檢測染色體病胎兒。

雙胎羊水穿刺術需在B超引導下明確區分兩個胎兒絨毛膜性,由細針經過腹壁穿刺入羊膜腔,且穿刺針不能誤入另一個羊膜腔,進而獲取具有與胎兒相同的遺傳信息的脫落細胞,以此了解宮內胎兒有無發育異常、有無染色體病、基因病等遺傳病。雙胎羊水穿刺需要手術醫生與B超醫生密切配合,且具有豐富經驗,方能精準獲取兩個胎兒樣本。

岳陽市產前診斷中心自2009年開展羊水穿刺以來,已成功完成羊水穿刺4500多例,確診了300余例染色體病胎兒,為岳陽市婦幼保健院的母胎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岳陽市產前診斷中心的不斷發展壯大,將有利于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我市婦幼健康工作,為母嬰健康、家庭和睦、社會穩定提供更好的臨床醫學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