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移植是在整個試管嬰兒過程中都極其重要的一步,關乎到之前做的促排,胚胎培育等等一系列工作的成敗,所以不少做試管的夫婦也是在這個階段格外的小心謹慎,對于飲食也是如此。

那么,移植后可以吃火龍果嗎?

移植后是可以吃火龍果的,移植之后的飲食應該要注意不吃辛辣生冷的食物。火龍果營養價值豐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植物蛋白以及膳食纖維,對人體的好處是非常大的。當然也要注意量,什么東西多吃都是不利于營養全面均衡的攝入的。

來源:跨度網育嬰網

本文轉自【錢江晚報】;

5歲的孫子牽手10個月的女兒

失獨家庭綻放含淚的笑

本報記者 張冰清本報通訊員 孫美燕

盛夏午后,大人們進入了慵懶倦怠的午睡模式,但10個月大的盼盼還沒有困意,她雙手指向墻上的米奇鐘,扭動著身體,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53歲的黃黎敏抱著女兒,雙手微微發酸,又舍不得放下。墻上的米奇鐘是兒子的遺物,也是新家里兒子唯一的痕跡。

2016年,25歲的兒子意外去世。3年后,這對失獨的60后夫妻在經歷多次試管嬰兒后,艱難生下了女兒盼盼。

試管嬰兒移植后可以吃火龍果嗎?

年齡相差將近30歲的兄妹從未謀面,但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天然的默契將他們相連。盼盼最喜歡的玩具就是哥哥留下的米奇鐘,經常看著轉動的指針“咯咯咯”笑。

每當這種時候,黃黎敏夫婦就覺得,過去和未來的一切辛苦都值得。

來之不易的小女兒

成為整個家族的“團寵”

黃黎敏一家住在蕭山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公寓,餐客廳放著成套的紅木沙發和餐桌,這是兒子為他們挑選的新中式風格。但裝修還沒結束,他就意外去世,一天都沒住過參與設計的新家。

兒子去世后,新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陷入沉寂,毫無生氣。直到盼盼降臨,她的歡笑和哭鬧才讓家重新“活”了過來。

以前,黃黎敏買的防撞條是和家具顏色相近的紅棕色,自從生了盼盼,她連防撞條都買鮮艷的湖藍色,雖然看著不太搭,卻添了不少生機。

“我自己也開始穿一些顏色亮麗的衣服,”她指著身上薰衣草紫的T恤說,“孩子小,我心態也要年輕起來,不能死氣沉沉的。最近我妹妹們還教我一個網絡詞匯,說盼盼是全家的‘團寵’。”

“團寵”的地位顯而易見。餐廳旁有一間她專屬的游戲室,地上堆滿各種毛絨玩具,衣柜里掛著一整排小裙子,這些都是幾個阿姨送她的禮物。腳上穿的毛線鞋,也是小阿姨一針一線勾出來的。

黃黎敏大姐有一個5歲的孫子,前不久還因為奶奶對盼盼太好而吃醋,發起了抗議,“能不能不要和盼盼玩了!”

這些年,親友們見證了黃黎敏夫婦的喪子之痛和求子之路,深知盼盼來之不易,所以恨不得給她雙倍的愛。

時隔多年再帶孩子

她比年輕媽媽還要用心

時隔多年帶孩子,黃黎敏有些生疏。她生兒子時24歲,覺得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再加上工作忙,基本上是放養,任他自由生長。而這一次,她比年輕媽媽還要講究、細心。

快到午飯飯點,黃黎敏和丈夫方介忠分頭忙碌起來。兩人分工明確,媽媽做飯給女兒吃,丈夫做飯給妻子吃。

方介忠是一名做流水席的廚師,當天難得沒活,在家幫著一起帶娃。他話不多,樣子憨厚,默默起身走進廚房,開始淘米洗菜。

“別的女人沒吃過的苦,她全都經歷了一遍。”多次試管嬰兒失敗、生產時險象環生,他至今想起來都心疼妻子的付出。

這一頭,黃黎敏從餐邊柜拿出了一個電子秤。這個電子秤是大功臣,她懷孕期間的一日三餐、水果堅果都用它稱重,保證營養全面均衡。現在,她又用電子秤來稱女兒每一餐食物的分量。盼盼的午餐是青菜雞蛋面,她一般能吃100~120克。

煮好面,黃黎敏小心地把用來調味的瘦肉挑出來,再用一把專用的勺子小口喂給女兒吃,“這個勺子太燙就會變色,可以防止她燙傷。”餐邊柜的小盒子里,還放了十幾把不同的勺子,有的是吃水果泥的,有的是拌米糊的,各有用途。

前6個月,黃黎敏堅持母乳喂養。現在,她改喂奶粉和輔食。她在網上搜了不同的輔食食譜,還買了兩臺輔食機,輪著實驗新食譜。

有段時間,她把米糊放在奶瓶里讓盼盼吸著吃。一位醫生朋友提醒她,這樣不利于孩子咀嚼功能的鍛煉,她趕緊換成勺子喂,生怕出一點差錯。

黃黎敏還有一本“育兒手冊”,每天記錄下盼盼的吃喝拉撒:今天吃了幾餐,每餐食量多少,換了幾次尿布,拉了幾次大便……字跡有些潦草,因為很多時候她都是一手抱著娃一手寫,“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只能用這種笨方法。”

育兒受挫、腰痛發作

她也時常感到心酸無奈

一對60后夫婦,一個10個月大的寶寶,這一家人出門,誤會幾乎無法避免。

他們帶盼盼打疫苗、辦出生證和市民卡,工作人員的第一反應都是:讓孩子爸媽來辦。他們只得一遍遍解釋,“我們就是。”不過,每次解釋清楚后,工作人員都會真誠道歉,并感嘆他們“太不容易”。

兒子去世后,黃黎敏的頭發一下子白了,現在幾乎一半都是白發。她一路備孕、懷孕、哺乳,無暇顧及,也不能染發,這讓她看上去更顯老幾分。

容貌的衰老尚且可以修飾,但身體機能的退步騙不了人。順產生下盼盼后,她膝蓋半月板損傷,腰間椎盤突出,醫生說這是高齡生產留下的后遺癥。

偏偏,劇烈的疼痛常在情緒焦慮之時襲來,成為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4月23日,黃黎敏發了一條朋友圈:真的嗎,真的會過去么?我怎么覺得過不完的坎,有時真想一了百了……失獨的六零后家庭,心苦,真累。

配的圖是兒子生前去英國旅行時的照片,上面也有一行字:所有的高峰低谷都只會是暫時,一切都會過去。兒子的笑容停留在20多歲,那是他最遠的一趟旅行。

那段時間,盼盼幾次常規體檢顯示,她的身高、體重均低于平均水平,有一次體重不增反降,被醫生敲了警鐘。再聯想到她抬頭也比其他孩子晚一個月,夫婦倆擔心她是不是發育遲緩。

正當她焦慮不安時,腰痛不合時宜地發作了,好幾晚都疼得無法入睡。此時,對兒子的思念達到頂峰,她情不自禁發出了那條悲觀的朋友圈。

盼盼的額頭和臉型和哥哥幾乎一模一樣,但眼睛沒有哥哥大。失眠的夜里,她迷迷糊糊中看到兒子背著旅行雙肩包回來了,推開門,抱起妹妹逗她,兩張相像的臉慢慢重合在了一起……但驚醒后她發現,不過是一場夢。

給她雙倍的愛

陪伴她更長時間

后來,黃黎敏夫婦帶盼盼到醫院做了一次全面的檢查評估,還鬧出一個小烏龍。

醫生給她做體格檢查時,發現她支撐站立時雙腿有點奇怪,腳尖一直繃著踮地,持續了好幾秒。以防萬一,后續醫生又給她做了大腦磁共振進行排查。

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排除了發育遲緩和其他疾病的可能。醫生后來才發現,原來是檢查時她拉粑粑了,所以難受地踮腳尖呢。悉心喂養了一段時間,身高體重也穩步上升。

黃黎敏坦誠地說,“肯定有人覺得我們自私,這么大年紀生孩子,不考慮孩子的將來。但我們的喪子之痛,他們也感受不到。我們既然生下了她,就一定會給她雙倍的愛,讓她健康長大。現在,我們就希望自己也能健健康康,陪伴她更長時間。”

她以前愛喝點小酒,自從備孕以來就徹底戒了;以前不愛吃蔬菜、水果,現在每天葷素搭配。

等徹底斷了母乳,黃黎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染黑頭發,“不能給寶寶丟臉啊!”她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