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去對號入座,血常規結果可以看出異常,但是不能直接診斷白血病,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診。如果實在擔心的話,可以完善下外周血細胞形態檢查,看看是否有幼稚粒細胞明顯增多,沒有的話基本上不考慮呢,可以放心。完善外周血細胞形態如果有異常,骨髓穿刺是最后一步,不著急。有空完善佝僂病檢查,看看寶寶是否是正常的。小朋友37.5以下都是正常的。腋窩痛的話,一般病毒感染的話會引起來腋窩淋巴結腫大可能會有點痛。

隨著現在國家生育政策的不斷放開,很多人都開始有了新的“造人”計劃。而對于一些年紀較大的、生育條件不足的人群來說,試管嬰兒就成了自己再生育的最佳選擇。

而提起“試管嬰兒”,就不得不提到2009年那個轟動整個中國的高齡媽媽——盛海琳。當時已經有60歲高齡的她,還是不顧眾人反對,去做了試管嬰兒。

親屬朋友反對她,怕她年齡大了身體跟不上,生育又是從鬼門關走一圈的事情。也有人反對她是因為都能做奶奶的年齡,選擇當媽媽,后面的精力、財力能否跟得上?

畢竟生育下來,就意味撫養,而現在孩子的撫養教育成本,又不是一星半點的經濟能滿足的了的。

可是盛海琳哪里聽得進去這些,現在就只有一個念頭,生!

終于在2010年5月她如愿

迎來了自己的雙胞胎女兒,冒著這么多風險和壓力,非要

剩下

雙胞胎的盛海琳為何如此執著?她究竟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如今的她又過

怎樣的生活?

01

生育執念背后的隱情

盛海琳是安徽合肥人,十幾年前的她原本是眾人眼中羨慕的對象,她是一個資歷非常過硬的醫生,并且已經在當地的一所醫院,做上了院長一職位。

工作順利穩定,而家庭也其樂融融,丈夫也在軍校任職,生活談不上富裕,但也是衣食無憂。并且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婷婷。

婷婷也在盛海琳的呵護下一路成長成了大姑娘,上學,工作,結婚,生活幸福而美好。

那是一個幸福洋溢的年末,女兒婷婷歡歡喜喜地計劃著和自己老公回婆家過年的事情,結婚第一年的她,精心的為這次的過年收拾打扮著。

同時由于放心不下自己的父母,婷婷還來和媽媽聊了一些趣事,并且跟媽媽說很快就和老公回來給媽媽拜新年。

一個女兒,盛海琳自然捧到手心里。俗話說,人靠衣服馬靠鞍,盛海琳也

婷婷

置辦了比較精貴的衣物,皮草大衣、洋氣的靴子,想讓女兒漂漂亮亮風風光光的去婆家過個喜慶的新年。

可天有不測風云,所有這一切幸福的美好都隨著一場事故而變得支離破碎。

誰也沒想到,那竟然是盛海琳和自己女兒的最后一次相見!女兒和女婿在僅僅兩天后,竟然因為煤氣中毒,而雙雙身亡。

世上最悲傷的事情就包含“老年喪子”這件事,對于盛海琳來說是一樣,自己的生活一下沒了重心。

盛海琳曾經無數次幻想著自己老年安逸的生活,退休后跟丈夫一起旅游休閑,在家的時候給女兒帶帶孩子,生活充實而美好。

而現在以淚洗面就是盛海琳的日常,她怎么都不相信自己的女兒已經和自己天人永隔,她怎么也不相信,自己以后再也沒有孩子圍繞在身邊的快樂了。

自己精心呵護的花朵,還未真切地綻放過,就已經凋零。這其中莫大的痛苦,怎能會有人感同身受。

02

尋找自己的精神寄托

巨大的悲痛似陰霾般無法散去,這讓本來受過良好教育有著很豐富的科學知識的盛海琳,在這之后選擇信佛。

本身有信仰這件事并不是壞事,但是盛海琳甚至“劍走偏鋒”,聽信了迷信之說,在女兒的墓地旁邊買了“陰宅”據說,在那里自殺可以和女兒再次相聚。

盛海琳大女兒

有好幾次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親朋好友千勸萬勸的扶著盛海琳回家。漫漫人生路,郁郁寡歡的盛海琳每一天都像沒了魂一樣。沒人能懂她內心當時的支離破碎。

本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誰料自己卻如行尸走肉一般。

有一次,有個寺廟的主持看到盛海琳如此的落魄失意,就鼓勵盛海琳再找個精神寄托,可以再養一個孩子。

再養一個?對,再養一個!

盛海琳一下就感覺自己找到了繼續生活的“寄托”,她想著婷婷已經不在了,我還是得繼續生活下去,而“養孩子”則是自己繼續生活的動力和目標。

于是如何才能養到一個孩子成為盛海琳面臨的新問題。

盛海琳一開始計劃想從親戚那過繼一個孩子,自己保證盡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可現在孩子都不多,并且家庭條件也尚可,又有誰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離開自己去別人家生活呢。

所以盛海琳吃了很多閉門羹,甚至有很多親朋好友說了很多難聽的話,甚至很多人覺得盛海琳因為受到刺激,瘋了。

盛海琳萬般無奈不得不放棄過繼這個想法。

就在當時,有人告訴盛海琳,可以聯系汶川看看,畢竟當時離汶川地震剛一年有余,肯定有很多孤兒,可以試一試。

盛海琳于是就各種找汶川福利院的號碼,可是得到的消息竟然是絕大部分孩子都已經安排妥當,現在并沒有可以領養的孩子。

過繼、領養都行不通,盛海琳的生活也經歷了短暫的失落和陰影。

可能是上天感應到盛海琳的心愿,所以在一次機緣巧合中,盛海琳接觸到了“試管嬰兒”這項醫學內容。

盛海琳覺得“試管嬰兒”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自己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已經60歲的她,并且已經絕經,自己還能滿足做母親的標準嗎?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四處求醫問藥的盛海琳,所有的醫生都不保證手術的成功率以及盛海琳的術后身體條件。

可是有著強烈欲望的盛海琳告訴醫生,自己愿意嘗試,有機會就一定要試一下,并且盛海琳保證,假如有生命危險,自己會配合醫生及時終止,并且所有的一切,自己愿意承擔一切責任。

打破生育極限的盛海琳遭受了生育上的困難,高血壓、浮腫、大出血,可是也終于功夫不負苦心人,她用著自己堅強的意志扛過來了。

2020年采訪記錄

盛海琳移植的三個胚胎存活了兩個,并經歷了很多妊娠難關,60歲的盛海琳迎來了自己的試管雙胞胎女兒——智智和慧慧

03

為了女兒,我要活到100歲

都說小兒難養,隔了幾十年再次當媽媽的盛海琳深刻到體會到這其中的艱辛。

懷孕七個多月,兩個女兒便早產出生。早產加上孩子的體重不足,剛出生就被抱進新生兒科室,進入保溫箱監護。

每天約6000元的花銷是一筆很大金額的數字,兩個孩子分別住了37天和47天,雖然這其中盛海琳夫妻倆都有過很多的擔心。

但是終于兩個孩子在醫生的治療下,糾正月齡,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地回到父母身邊。

從孩子的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稚嫩的雙肩背上書包上學,兩個孩子的成長,這需要盛海琳要比其他媽媽付出的多的多。

然而這只是開始。

盛海琳一開始覺得有自己強大的撫養決心,就能夠支撐兩個女兒的健康成長。可是她在現實面前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也有無奈的時候。

本來一位一個月1.5萬的退休金,已經是個比較“充足”的金額,可是月嫂支出、早期的教育、生活支出這些預算給盛海琳帶來了沉重的擔子。

在2016年,丈夫又突然患上了中風,這對于盛海琳來說,從此自己便成了這個家庭唯一的頂梁柱。

“自己不能倒下,我要為了女兒,活到100歲。”盛海琳這樣告訴自己。她在丈夫中風之后,無奈把孩子寄托在托兒所,請老師照顧,自己便在家庭周邊找工作,這樣也方便照顧丈夫。

沉重的生活擔子,讓本該退休的盛海琳奔走于各大城市,她必須要賺錢,而賺錢的途徑則

通過

自己強大的醫學知識,去做講座。

盛海琳也曾在忙碌的工作時間接到姐妹倆的電話,原來是因為太想念媽媽,兩姐妹所以才會大聲

哭喊。

盛海琳心中也滿是歉意,可又能怎么辦呢,自己一旦停下來,兩個女兒以后的生活該如何繼續?強忍著淚水,盛海琳繼續奔波在各個城市。

直到有一次,小女兒慧慧因為患上了肺炎導致盆腔積液,盛海琳開始思考,自己忙碌地賺錢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這些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這就對盛海琳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兼顧孩子的成長。這對媽媽們來說,很難,可是盛海琳做到了。

在自己閑暇的時候“年邁”的盛海琳不得不去學一些新東西,去和自己的雙胞胎女兒溝通,去輔導她們的功課,她甚至不得不打扮的更加“潮流”,畢竟這樣才能與自己的孩子沒那么多代溝。

不止一次,盛海琳在送自己女兒上學的時候,被問到是不是兩孩子的奶奶,孩子卻非常機靈,告訴其他家長:”這是我的媽媽,雖然她年紀大了,可依然還很漂亮。”

也許這就是盛海琳日復一日的辛勤付出換來了兩個孩子的體貼懂事。

盛海琳帶著微笑說到,自己收到最好的生日禮物就是2018年兩個女兒用五塊錢零花錢塑料項鏈和戒指,并且女兒用稚嫩的筆記寫到“媽媽,生日快樂,長命百歲”。

是啊,長命百歲,這是盛海琳的生日愿望。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活到一百歲,這樣自己的女兒也40歲了,那么她們應該已經結婚生子,生活

很幸福,我也就知足了。

盛海琳通過自己努力的工作,也為兩個女兒積攢了七八百萬的成長教育基金,這對于在合肥這座二三線的城市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富足了。

她用盡全力

生活著,她向自己的女兒證明了,母愛是跟年齡無關,即使彼此之間有個橫亙60歲的年齡差距,自己也會為孩子們鋪平成長的路。

如今的盛海琳已經70多歲,而兩個女兒也剛剛十二歲,在上著小學。

因為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盛海琳也減少了自己工作出差的頻率,更多的時候她放下所有的工作,陪著女兒們,她覺得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健康平安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偶爾盛海琳還回去大女兒婷婷的墓地,去和她聊聊現在的家庭和兩個妹妹的狀況。她曾公開表示過自己哪怕有了兩個小女兒,可依然還會想念婷婷。

盛海琳也會跟自己的兩個女兒看姐姐的照片,和她們講姐姐的故事。兩個女兒也好像很懂事,時常會讓媽媽帶著她們一起去看望婷婷姐姐。

在陪伴兩個女兒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盛海琳也逐漸走出了“失獨”的痛苦,她會在周末接待和自己有著同樣遭遇的家庭,用自己的經歷去幫助更多父母走出來。

時隔十二年,有人會問盛海琳,后不后悔選擇這樣的人生道理。

盛海琳肯定地說到,如果知道要經歷這么多,不論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如果有來生,我都不會再要了。這個結果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就像當初盛海琳堅持要做試管一樣。

是啊,人生那么多道路,不走過轟轟烈烈的一程,哪里知道究竟哪一個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呢?

如果有更好的選擇,誰愿意在花甲之年冒著生命危險去再次生育?如果有更好的選擇,誰愿意在自己安享晚年的時候奔波各地?

其實在中國,和盛海琳一樣“失獨”家庭并不在少數,據人口學家的統計中國共計約有100萬的失獨家庭。

61941_寶寶低燒后關節痛疑似白血病,做血常規能查出來嗎?

不可否認新的生命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希望”,但是隨著年紀與勞動力的增加,面臨的問題也是值得思考。

像盛海琳一樣,高齡產婦帶來的妊娠風險,以及養育孩子的成本,這些都是準備“再要一個”的時候所要考慮的。

盛海琳高齡冒險生子的事件我們且不做任何對與錯的評價,可在這件事情背后我們看見了千萬中國父母的良苦用心,偉大的母愛。

選擇即是責任。盛海琳對孩子傾注的一切,讓我們感受到重新獲得孩子的喜悅,這喜悅背后的忙碌與辛苦,又讓我們讀懂了失獨父母的無奈與痛苦。

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如果你有能力,請多一些幫助,少一些流言蜚語,少一些高高在上。我們希望盛海琳能如她所愿的“活到100歲”,也希望她的生活以后全是平安喜樂。

而我們更希望世界上少一些、甚至不再有這樣如此拼命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