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6月15日起,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正式實施,全市執行病理檢測醫療保險新政策。首次將腫瘤基因檢測納入醫保,報銷比例高達90%!

2018年10月,國家醫保局通過談判,把17個藥品納入藥品目錄,涉及非小細胞肺癌、腎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等多個癌種。這些藥品與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56.7%,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吃得起腫瘤靶向藥物。

藥費貴、危險性高、治療周期長的腫瘤一旦不幸降臨,通常會讓一個人、一個家庭因病返貧或因病致貧。靶向藥入醫保,可以減輕腫瘤患者一部分的經濟壓力,但還遠遠不夠。腫瘤藥物使用前需進行合規基因檢測后才可報銷藥費

以ALK靶點第一代靶向藥克唑替尼為例,醫保限定支付范圍為“限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或 ROS1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p>

也就是說患者使用了克唑替尼,如果要進行醫保報銷的流程,一定要有明確的基因檢測報告,證明患者本身存在ALK或ROS1 突變。

不僅如此,國家衛健委頒布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8年版)》也明確指出:對于有明確靶點的藥物,須遵循基因檢測后方可使用的原則。檢測所用的儀器設備、診斷試劑和檢測方法應當經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特別是經過伴隨診斷驗證的方法。不得在未做相關檢查的情況下盲目用藥。

靶向藥使用前,需要做基因檢測,這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就國內而言,根據不同癌種的檢測套餐、不同的基因檢測公司,定價略有不同,但是總體相差不會太多。為了減少基因檢測支出,不少患者選擇盲吃靶向藥。

為什么在選擇靶向藥之前要進行基因檢測

以肺癌為例,對于非小細胞肺癌而言,大約50%左右的患者易發生EGFR基因突變,大約5%左右會發生ALK融合/重排,大約1-2%發生ROS1融合突變。[1][2]

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只有攜帶了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在靶向藥物的作用下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需要在確診后盡快進行基因檢測,“對癥下藥”,才能收獲理想的療效。

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委員會(FDA)規定,醫生開具靶向藥物處方前必須為患者做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是腫瘤精準治療中的重要環節,需要在專業的病理醫師按照規范的操作流程進行。錯誤的基因檢測結果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經濟損失,更會導致患者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北京腫瘤患者的福音基因檢測進入醫保報銷

自2019年6月15日起,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正式實施,全市執行病理檢測醫療保險新政策。首次將腫瘤基因檢測納入醫保,報銷比例高達90%。

此次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腫瘤基因檢測制定了統一的定價標準,并將其納入北京醫保乙類,工傷保險甲類。這也意味著對于具有北京醫保的腫瘤患者,在北京所有醫院均能進行腫瘤基因檢測并進行醫保報銷,不需要去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基因檢測、承擔動輒上萬的基因檢測費用,實現藥品費用減負后的基因檢測減負。

為了能夠更好的讓腫瘤患者獲益,我國藥監局、醫保局、衛健委等國家機構在相關基因檢測產品的審批、臨床應用規范上做了大量工作。

以往由于院內沒有相關檢測等因素,患者不得不選擇在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腫瘤基因檢測,此次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后,患者在醫院內部就可獲得滿足臨床藥物決策的基因檢測,并享受醫保報銷。保證檢測結果可以讓醫生放心開藥、患者放心吃藥。

近年來,隨著國家醫保政策力度的加強,越來越多的抗癌藥物被納入醫保,而隨著基因檢測被納入醫保后,作為使用靶向藥前的“必經之路”,這個門檻降低后,腫瘤患者在負重前行下也會輕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