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橫店當童漂4個月賺250元,孩子功成名就不能急于一時
6歲的小伊和媽媽吳蘭今年5月21日從江西來到橫店,屋內大小幾十包春夏秋冬的衣服,摞得比人還高,顯示著娘兒倆“扎根橫店”的決心。她們是橫店小鎮上數個“童漂家庭”中的一個,認識她們的寶媽說,這母女倆太苦了。
報道說,9月份上學期間,小伊請假演了半天的群演,收入酬勞50塊錢,“6歲女孩橫店當童漂4個月賺250元”一度沖上熱搜,網友紛紛表示不解。
關于上學的問題,媒體報道得很詳細,小伊還是在附近村里上學的。也要說明,媽媽帶孩子來橫店并非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圓孩子的演藝夢。所以,拿錢來衡量他們成功與否,還是太單薄了一些。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父母這樣付出,不說很苦,但真的是對孩子負責任嗎?
人們怕孩子“太喜歡演戲了”是一個說辭,其實是家長自己提前給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職業之路。與其說圓的是孩子的夢,不如說是圓自己的演藝夢。在家長的強勢之下,孩子不能不“喜歡”。哪怕是孩子真喜歡演戲,說實話,人生很長,幾歲的孩子,興趣愛好是隨時變化的,隨著他們見識和視野的增長,未來會不會執著于演戲,還真不能打包票。

人生很長,需要打好基礎。現在,孩子要多學知識多學本領,現在開始執著于一條路往前走,人生之路會越走越窄。哪怕就是演戲,拼的并非天賦,并非入行早,而是在知識積累下的厚積薄發。將演戲定位于會演戲,這是對演戲最大的誤解。多少老戲骨,都是經歷過社會的摸爬滾打之下,拼的是勤學苦練,拼的是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才練就精湛的演藝。
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溫馨完整的家。母女倆漂在橫店,爸爸工作賺錢,無疑讓父親缺席了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夫妻雙方也缺乏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孩子性格和個性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齊心協力和家庭氛圍的熏陶。對孩子的養育,不是供錢那么簡單,還有人生的陪伴,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和踏實感,不論貧富,要讓他們感覺到家庭的溫馨和愛。
再說,母親一心一意為了孩子,全身心的付出當然是一種母愛的表現,但是在如此極端的壓力之下,未必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
總而言之,就是這個家庭的付出太大了,就是為了一個莫須有的“演戲夢”,網友紛紛表示不值。有網友稱,現在好好學習,讀了大學再上相關專業并不遲,不要太早定義孩子的一生。這就說得很有道理,孩子的幸福與否,未必和職業有一定的關系。健全的人格和一定的知識積累,是孩子成功的基石,就像房子需要地基一樣。
當然,不乏一些父母,是被商業化的宣傳洗了腦,認為花錢可以走捷徑,離成功之路更近。作為家長,要相信時間的力量,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思維。孩子的每一步,都需要他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穩走好。
孩子有“演戲夢”,父母幫助“圓夢”是好事,提前謀劃也不為過,但要量力而為,分清主次和輕重緩急,不能有走捷徑的思維。在孩子學業和職業規劃上,讓孩子的路越走越窄并非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