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心監護有沒有必要做?過早做有哪些問題
胎心監護有沒有必要做?一般來說,醫生會建議從懷孕32到34周開始,每兩周做一次,到了36周后改成每周一次。胎心監護用的是微波技術,把胎兒的心率曲線和宮縮壓力波形記錄下來,方便醫生分析。有些人后悔太早做胎心監護,是因為長時間或太頻繁的超聲檢查可能對胎兒有影響。而且,太早做胎心監護意義不大,也不應該為了好玩去做超聲檢查。
胎心監護的作用
胎心監護在臨床上叫胎心胎動宮縮圖,是用來評估胎兒在子宮里的狀況的。它通過監測胎心變化,能了解胎兒的心跳情況,看看有沒有缺氧。正常情況下,胎心在110到160次每分鐘之間波動。偶爾出現異常,可能是孕婦情緒波動或胎兒在睡覺引起的。如果胎心持續不正常,就要及時治療。
有些孕婦平時能明顯感覺到胎動,產科B超也沒問題,但做胎心監護時卻總是不合格,需要反復重做。這既增加了經濟負擔,又消耗體力,還讓孕婦擔心,導致她們對胎心監護有抵觸。但胎心監護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它能降低孕晚期和分娩時胎兒或新生兒缺氧的風險,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這是產科檢查中重要的一環,應該定期做。
過早做胎心監護的壞處
胎心監護能連續監測胎兒心率的動態變化,還能跟蹤子宮收縮和胎兒運動,反映它們之間的關系。但有些孕婦太緊張,懷孕20周左右就給寶寶做胎心監護,這種做法不對。
過早做意義不大
胎心監護做早了,對胎兒發育一般沒有大的影響或危害,但檢測的意義不大。通常,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在孕32周之后做胎心監護比較好。
過早做容易不合格
胎心監護對孕婦和胎兒的要求比較高。孕婦不能在肚子餓的時候或胎動少的時候做檢查。如果檢查時間太早,孕婦把握不準時間,很容易出現胎心監護不合格的情況。
可能讓人失去信心
做胎心監護需要選對時間,時間不對可能要反復做,導致很多孕婦覺得這個檢查太麻煩,就不想再做了。但這樣可能會忽略身體里潛藏的疾病和風險。
根據中華婦產科學會產科學組的指南,如果孕婦產檢正常,沒有高危因素,胎心監護可以在36周時開始做。太早檢查沒有意義,除非孕婦有高血壓、糖尿病、肝病等并發癥,或者產檢發現胎兒發育不好、生長受限等情況,這時可以提前做胎心監護。
胎心監護是通過專業儀器監測胎兒胎心率、胎動和宮縮壓力,了解胎兒在子宮內的情況。它的目的是及時發現不良狀況,幫助醫生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胎心監護能了解胎兒有沒有缺氧、心律不齊等癥狀。如果檢查結果異常,孕婦應該及時去醫院,明確原因,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