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常見癥狀:惡心、嘔吐、腹瀉、腹疼等。小兒臍周腹痛,嘈雜易饑,寐中磨牙等。蛔蟲病有哪些危害:蛔蟲在體內亂竄會引起細菌感染,嚴重者將引起敗血癥,危及生命。應如何預防蛔蟲病:注意清潔衛生,飯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菜等,每年春秋季定期驅蟲。云陽縣兩歲的洋洋莫名高燒腹瀉,生命垂危,肇事真兇居然是蛔蟲。近日,兒童醫院醫生緊急手術,從蛔蟲手里救回一條人命。專家提醒市民,吃水果不削皮、喝生水、吃生菜,寶寶咬手指、穿開襠褲等,都容易患蛔蟲病。天!肝臟里發現蛔蟲。蛔蟲喜歡到處躥。兒童醫院兒保科知名專家程茜教授介紹,幼兒蛔蟲主要因喝生水、咬吸手指等,致糞便里的蟲卵進入體內,及穿叉叉褲,致蛔蟲從肛門進入體內等。因此,應注意幼兒清潔衛生,飯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程教授稱,很多家長認為,蛔蟲只在腸道里,實際上,蛔蟲可達到身體多個部位,譬如膽囊、膽總管、肝臟,還可能進入口腔、鼻腔等。臨床上,就有鼻腔長蛔蟲致幼兒窒息,及口腔、鼻腔爬出蛔蟲的病例。專家介紹,蛔蟲的發育過程分兩個階段。首先,受精蛔蟲卵氧充足和適宜溫度(21-30℃)等條件下,約經兩周發育為幼蟲。再經過1周,幼蟲第一次蛻皮后變為二期幼蟲。卵內含有二期幼蟲的蛔蟲卵,稱為感染期卵。人體誤食感染期卵后,在小腸環境條件影響下,卵內幼蟲活動性增大,最后破卵孵出。孵出的幼蟲侵入小腸粘膜和粘膜下層,并鉆入腸壁小靜脈或淋巴管,經門靜脈系統到肝,還可能經右心到肺,穿過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在此,幼蟲經過第二、三次蛻皮(約感染后10天內),發育為第四期幼蟲。四期幼蟲沿支氣管、氣管移行,被吞咽入食管,經胃到小腸。在小腸內,幼蟲第四次蛻皮后,逐漸發育為成蟲。自人體感染到雌蟲產卵約需60—75天。一條雌蟲每天排卵多達24個,成蟲存活時間通常為1年左右。${FDPageBreak}  唉,到底該怎樣驅蟲  記者隨機采訪發現,不少年輕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易長蛔蟲,即使長了,也不知該如何打蟲。很多人對兒時打蛔蟲的土方記憶猶新———通常會吃一種淡紅色、帶甜味的“寶塔糖”。隨著“寶塔糖”的銷聲匿跡,現在有哪些新的驅蟲方式?專家稱,我國兒童保健工作要求,托幼所機構每年應給小朋友化驗大便1次,驅腸寄生蟲1次,且大多在春秋季節殺蟲。易長蛔蟲的人,應每年定期驅蟲。小兒腸道有蟲的常見表現是:臍周腹痛,嘈雜易饑,寐中磨牙。記者 黎奎  這些方法可驅蟲  近期蛔蟲疾病增多  ■使君子10g,苦楝皮10g,檳榔10g,金銀花12g,法半夏8g,雷丸10g,木香6g,百部10g,烏梅9g,白糖適量,把用料置于鍋內,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煎1小時。

■苦楝根皮50g煎水早晨空腹服用。

■艾灸療法,取穴神闕,百蟲窩,艾條懸起灸每穴每次15分鐘,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臍部貼敷大蔥白3根,蜂蜜10克。共搗如泥,敷臍,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1次,本方主治蟲積。

此外,還有吃南瓜子等民間偏方。但大部分偏方較復雜,醫學上常見的是吃腸蟲清等。

近期蛔蟲疾病增多。

據專家介紹,現在,衛生條件雖大大提高,但蛔蟲疾病仍較常見。其中,農村發病率比城市要高,城市人群尤其是幼兒,蛔蟲疾病仍常見。

專家稱,調查發現,都市蛔蟲疾病有所回升,特別是偏愛吃譬如夾生菜葉子的快餐人群,長期喝生水,吃水果不削皮或清洗不干凈等不良飲食習慣的人群,最容易長蛔蟲。專家稱,蛔蟲在體內亂竄會引起細菌感染,嚴重的將引起敗血癥,危及生命。

專家提醒,蛔蟲疾病最常見的是惡心、嘔吐、腹瀉、腹疼等。蛔蟲一旦進入膽道或肝臟等,可能引起高燒及危及生命。因此,應盡量避免咬吸手指,避免細菌入口,少吃生菜等。親子天地熱文排行榜11月20-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