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在兒科疾病的治療中,更應重視脾胃。然而,現今一些兒科醫生的用藥令人擔憂,他們的處方中,少則含有十六七味藥,多則含有二十多味藥。這些藥物不僅能否治病令人擔憂,而且它們對脾胃的損傷也是顯而易見的。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曾指出:“脾胃虛衰,百病由生。”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也提到:“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明代萬全《幼科發揮》強調:“人以脾胃為本,所當調理,小兒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調理也。”“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這充分說明了調理脾胃在兒科中的重要性。

然而,現今的許多醫生誤以為調理就是一味地補益,他們常用人參、黃芪等大量補藥,卻不知道這樣反而會閉門流寇。朱丹溪指出:“藥石皆偏勝之氣,雖參、芪之輩,為性亦偏。”小兒機體旺盛,只要撫養得當,護理得力,自能正常發育。李東垣在《珍珠囊指掌》談用藥法指出:“用藥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則寒熱溫涼行散補瀉,未免過當,功未獲奏,害已隨之。夫藥無次序,如兵無紀律,雖有勇將,通以勇而僨事。”可見他治療內傷疾病,主張循序漸進,緩以圖功,反對用藥過當,損傷脾胃。

在兒科疾病的具體治療中,筆者認為更應補而不滯。若病邪未完全祛除,過早用補法,則會使邪滯留體內,既達不到“補”的作用,反而會加重病情。小兒起病系起于飲食不節,營養過豐,過食生冷,屢用補藥,食補、積滯未消,有損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