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輸液成為許多家長認為的迅速治愈疾病的方法。然而,在輸液過程中,家長應該如何照顧寶寶呢?在各大醫院的輸液室,家長們帶著寶寶四處走動,甚至有人專門從事輸液室叉棍的銷售。許多家長反映,寶寶輸液時會哭鬧,尤其不愿意呆在同一個地方不動,因此,寶寶需要走動,家長就成為了“人工舉瓶器”。在初春時節,天氣變化大,嬰幼兒稍不留意就容易生病掛水。那么,家長們陪同時應該注意什么呢?

在婦幼保健院的輸液室里,王阿姨帶著小孫子掛水,她說:“這個叉棍是寶寶第一次掛水時買的,后來每次掛水都要帶著。寶寶現在10個月,會爬了,平常喜歡出去玩,掛水時除了戳針會哭之外,就是坐不住,每次都是我或者孩子媽媽抱著,爺爺或爸爸給舉著藥水,一會就要出去轉一圈,否則就哇哇大哭。有時候我們寶寶不哭,但看見別的寶寶哭,他也跟著哭,最后只有帶出去轉一圈,才能安分?!?/p>

王阿姨表示,寶寶平常都還算乖,就是生病了才不安穩,“開始都是爺爺和爸爸舉著,他們還得輪換,因為時間一長就會手酸,叉棍的好處是可以省力,沒辦法,我們就只希望寶寶少生??!”

據觀察,醫院輸液室里還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用絲襪給孩子套在頭上,保護孩子頭上的留置針,看著像電影里強盜的“嬰兒版”,讓人看著哭笑不得,連護士們都表示家長很有創意。

醫生提醒家長,嬰幼兒掛水與成人最大的不同是血管細,不好找,尤其是小胖墩的脂肪厚,更是如此,因此,他們掛水通常第一選擇在頭部,然后才是腳或手?,F在給嬰幼兒掛水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鋼針,孩子一動,容易戳破血管,重新戳針后會更難哄;另一種是留置針,是軟的,但也要家長時刻觀察,防止腫脹或是誤拔出后出血等狀況。這其中最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輸液時,家長盡量陪孩子留在輸液室,即便有走動也限于50米以內。

張坤明提醒,每個孩子的體質不一樣,有的孩子輸液時可能出現休克等不同的緊急反應,醫生緊急處置時通常是爭分奪秒,跑太遠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另外,叉棍是尖的物體,抓在手上移動要防止誤傷;而且,家長舉的高度越高,壓力越大,流速越快,這對孩子的心臟和藥效都會有影響。

在扎針前,一定要叫醒孩子。孩子是否“掛水”,應由醫生根據病情決定。即使非要“掛水”,時間也不宜持續太長。如果決定“掛水”,家長可幫助孩子做好“掛水”前的準備:病情許可的,可讓孩子吃些東西。嬰幼兒喂奶以半飽為宜,防止靜脈穿刺哭鬧時吐奶;大點的孩子可以吃飽,并排出大小便,以減少“掛水”時大范圍的活動,防止針頭移動或脫落;如孩子已睡著,穿刺前最好輕輕喚醒,以免突然疼痛刺激引起驚恐。

家長護理兒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媽媽須和孩子在一起,便于經常喂奶或喂食。給孩子進食時須抬高上半身,有嘔吐者可少量多次地喂給,以防食物吸入氣管導致窒息。(2)對于精神緊張或煩燥不安者,醫生會給予適量鎮靜藥(如肌肉注射冬眠靈和非那根或口服水合氯醛等),以防兒童手足亂動至針管回血阻塞或將針頭拔出。(3)對高燒患兒,為了降低其體溫,可減少蓋被,并多喂涼開水。(4)輸液過程中兒童尿量明顯增多,無論何時尿濕了衣褲,都要及時更換,以防褥瘡。(5)計數液體滴數,要根據不同病情控制輸液速度,可先向醫護人員請教。(6)輸入液體還剩10—15毫升時,及時通知護士換藥瓶或拔針,以防液體滴完后將空氣擠入血管內。

家長須知,輸液反應基本特征如下:(1)在輸液的過程中,患兒突然畏寒或出現寒戰,數分鐘后發熱,體溫迅速上升至39℃—41℃或更高;(2)輸液反應一般多發生在輸液開始后30—60分鐘內,滴入液體100—250毫升時;(3)通常在停止輸液后數小時或使用鎮靜、脫敏藥后,患兒畏寒或寒戰現象消失,體溫能較快地恢復正常。一旦發現患兒出現輸液反應,應立即減慢輸液速度或停止輸液;若患兒的病情還需要輸液,應及時更換輸液管、藥物及液體;注射非那根,嚴重者(發生休克)常規靜脈注射地塞松,并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