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活躍,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成分比成人多。我國有超過兩億名幼兒,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群體。根據全國營養調查,自1992年以后,大多數兒童的營養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家庭和人群的收入狀況與他們的營養狀況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說,收入增加并不一定意味著營養狀況的改善,此外,還發現在孩子身上花費過多,并不意味著他們真正得到了合理的營養。因此,為孩子提供真正的食物,促進他們的成長,提高父母對飲食營養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知道,在胎兒期,營養主要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產后4-5個月,母乳喂養可以保證孩子的生長發育。然而,斷奶后,孩子需要通過飲食獲得各種營養成分。因此,安排孩子的飲食是至關重要的。實際上,只要按照份額讓孩子吃進各種食物,如牛奶、瘦肉、雞蛋、魚、糧食、青菜、水果、豆制品等,他們就可以獲得充分的營養,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無需額外添加營養或保健品。

但是,要注意食物的選取。在“平衡膳食”的原則下,盡可能選擇幼兒喜歡的食物,這樣他們才會愿意接受,當然要避免偏食。在平衡膳食方面,小兒需要豐富的營養,但并不是營養供給越多越好。任何營養素的攝取都要適量、適當和適時。例如,脂肪、蛋白質和高能量食物,雖然不可缺乏,但也攝入過多容易導致“肥胖癥”。因此,對于小兒的飲食安排,應該要合理,也就是要“平衡膳食”。

平衡飲食也是動態的,根據孩子年齡的生理需求,合理調配各種食物,盡量滿足各種營養供應的機體需求,適當配置,不發生營養偏差。我國營養學會已經制定了各年齡組需要供熱的比例,并計算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的重量比,該比例為1:1:45,產生的熱量為1天總熱量的12%~15%,20%~30%,50%~60%。其中,動物性食物和豆類優質蛋白質占總蛋白質的50%以上,不飽和脂肪酸提供的熱量為脂肪總熱量的10%。

幼兒期一日三餐和點心供給比例是:早餐占一日總熱量的20%,午餐35%,點心15%,晚餐30%。如果能達到這樣的要求,這種飲食就被稱為“平衡飲食”。在此原則指導下,選擇食物要盡可能滿足幼兒的喜好。

要做到平衡膳食,在調配食物時,可以通過葷素搭配,米面搭配,每日吃些豆制品等來實現。因為葷菜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其氨基酸種類和比例接近人體所需,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豆類所含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高,可以作為優質蛋白質的補充來源;我們的主食如大米、小麥、玉米中缺乏賴氨酸,如果和豆類混在一起食用,就可以補充賴氨酸的不足。這種簡單、方便、經濟的辦法,值得推廣。